移至主內容

陳科廷「採集」坪林記憶 用餐桌重現在地文化

2025/10/22 21:00
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李伯翰、黎彥頎/新北市坪林區報導】在多數人選擇離鄉發展的時代,民族植物學背景的陳科廷選擇返鄉,從清理祖厝開始,將原本荒廢的老宅整理成社區行動據點「採集人共作室」。2018年,他推動「坪林故事採集」課程,帶學生走入社區訪談長輩、記錄地方記憶;2021年成立「好野人社」,讓學生實作植物採集與傳統手作,深入體驗坪林的生活智慧。2023年更以「北勢溪流域餐桌工作坊」重新詮釋地方料理,結合飲食與口述歷史,讓來訪者從餐桌認識坪林,也讓居民重新看見坪林的價值。

↑陳科廷(右一)正在教導好野人社的學生進行手作活動。照片提供/陳科廷

陳科廷畢業於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研究所,曾前往加勒比海地區,參與聖文森、帛琉等太平洋島國的農業技術援助,並在海外農業部的農業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在國外從事民族植物學與田野研究的期間,陳科廷經常走訪溪谷、農村與山林地帶,觀察當地人如何利用野生植物製作食物、藥材或生活用品。

有一次,他在中美洲的河岸調查當地食用植物時,注意到當地居民採集的一種野菜,無論是外型、氣味還是用途,都與他童年在坪林山區見過的「山蘇」極為相似。那一刻,他聯想到過去與祖父在山裡採野菜、在溪邊抓魚的記憶,發現這些生活知識在不同文化中竟然有相似的脈絡。

陳科廷意識到,坪林的環境與文化其實並不遜色於國外田野中的那些案例。他開始反思,與其在異地研究他人文化,不如回到家鄉,重新認識那些未曾深入理解的地方知識。因此,他決定返鄉推動地方認同與文化,進而催生了「採集人共作室」這個結合生活經驗、植物採集與社區參與的平台。

從家屋整理 到成為地方共創基地

陳科廷返鄉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整理祖父留下來的老宅。這棟位於坪林老街旁的老屋,曾短暫借給雪山隧道工程團隊當臨時辦公室,工程結束後便閒置多年,屋內堆滿雜物。原本,他只打算把這裡整理成個人工作室。但在修繕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這間位於坪林人流聚集地段、承載著家庭歷史與地方記憶連結的老宅,有潛力成為社區共享的平台。因此,他決定把這座老宅轉型為「採集人共作室」,作為社區參與與文化推動的實體基地。

起初,家人對他的想法並不反對,但也難以理解這些行動的價值。祖父甚至質疑:「整理這房子能改變什麼?和坪林有什麼關聯?」陳科廷沒有正面反駁,而是選擇用行動回答。2018年,陳科廷開始邀請外地青年與地方居民參與共作室的活動,設立各自的工作坊、舉辦走讀與採集活動,讓家人與社區漸漸看見這個空間的新可能。

隨著參與者增加,陳科廷也確立了與坪林國中(後轉型為實驗國中)合作「坪林故事採集」課程的形式,課程內容會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訪談長輩,紀錄在地故事。在課程中,學生們不只是旁觀者,也成為記錄者與轉譯者,例如:出版刊物《坪林的水水人生》,紀錄坪林水文、農業與老一輩的生活智慧。並將課程結合藝術駐村、展覽與外地交流,把地方知識轉化為創作材料,拓展坪林與外界的對話空間。

從整理一間老宅出發,採集人共作室逐漸成為一個讓記憶流動、讓人參與的社區平台,也成了青年返鄉落腳、實踐地方文化的起點。

教育扎根 從聽故事到動手做

在坪林故事採集課程進行時,陳科廷發現,光是聽故事還不夠。為了讓學生與土地建立真實的關係,陳科廷在學校以指導老師的身分創立「好野人社」社團,推動實作型課程。學生不再只是坐在教室聽講,而是走入山林、走進溪邊,親手製作傳統捕魚器具、採集野菜與植物,體驗地方勞動與手作技藝。例如:與環保藝術團體「廢青不廢」合作,用坪林當地回收的塑膠袋創作大型藝術裝置,重新思考廢棄物與環境的關係;也與茶品牌「山不枯」合作,採集山林植物與拓染手巾的製作,透過植物辨識與染色技術,讓孩子在創作中認識地方物種與文化脈絡。

近年來,陳科廷更將「發酵文化」引入校園課程。他邀請坪林在地的長輩擔任老師,傳授三種發酵產物:坪林野薑花酸高麗菜、坪林茶醬味露、以及坪林月桃鹽趜,讓學生學習如何將當季收成的作物轉化為長期保存的食品。在實作過程中,學生必須記錄溫度、比例與時間控制,理解每一項食物背後的環境條件與生活智慧。這些產品最終不只是作業成果,而是會在校內市集中販售,由學生自己設計包裝與攤位說明,向其他同學與家長介紹其製作背景與文化價值。

這樣從採集、創作、轉譯到實踐的課程,讓坪林的地方文化從抽象概念變成孩子們能操作、說故事的具體經驗。即使有些學生起初對這類課程興趣不高,隨著參與次數增加,多數人也逐漸在實作過程中產生投入感與認同。這份由學生親身學來的熱忱,也不應只停留在校內。陳科廷正思考如何將這些課程對外延伸,包括開放工作坊、參加其他品牌舉辦的地方市集與藝文展覽,讓外地人也能透過動手實作的方式,接觸坪林的文化資產。不論是拓染、發酵還是食材故事,這些來自孩子們的作品,就是最真實的地方導覽。

↑坪林實驗國中好野人社的成果。照片提供/陳科廷

↑學生學習從土地到餐桌。照片提供/陳科廷

↑陳科廷教導學生飯糰的作法。照片提供/陳科廷

↑飯糰製作前從洗米開始。照片提供/陳科廷

↑香菇泡完水後切丁備用。照片提供/陳科廷

↑將食材拌勻後準備製作成飯糰。照片提供/陳科廷

從餐桌打開地方記憶 北勢溪流域餐桌工作坊的誕生

除了從教育著手,陳科廷也思考,若要讓地方故事被更多人看見,需要一種更輕鬆易懂的媒介。於是,他想到以「食物」與地方建立更直觀的連結,「北勢溪流域餐桌工作坊」便在2023年誕生。由陳科廷親自設計菜單,並邀請專業廚師進行烹飪教學。在「北勢溪流域餐桌工作坊」中,陳科廷與團隊深入訪談在地長者,從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中,挖掘出與河川文化密切相關的傳統料理,再邀請專業廚師重新詮釋,讓這些菜色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同時,更符合現代飲食習慣,並提升外地旅客的接受度。

例如:「香魚豆腐」,是根據居民陳新富回憶改編而來。他年輕時常在北勢溪捕香魚,回家後簡單以豆腐搭配炊煮,是下工後最實在的一餐。透過廚師改良,這道料理如今以低溫慢煮香魚骨湯為底,搭配豆腐慕斯與本地栽種的香草調味,成為兼具故事與風味的招牌前菜。此外,「香魚三筍粥」結合了坪林特有的綠竹筍、麻竹筍與冬筍三種竹筍,反映出地方四季物產變化,搭配香魚肉熬煮成粥,讓食客能在一碗料理中吃出整個河谷的節氣循環。「橘丼」則是使用在地柑橘醃漬肉片,搭配坪林茶香飯與野菜,將農產、果物與茶文化融合於一碗丼飯中,是年輕族群特別喜愛的菜色。

這些料理的推出也不僅只是帶領學生製作。在計畫第一年,工作坊透過展演與試吃活動,邀請地方居民與遊客品嚐、說菜,建立初步對話。第二年開始,他們與坪林地區的茶館、民宿與小餐館合作,將這些故事性料理納入限定菜單中。例如:當遊客參加導覽行程或文化活動後,能在指定合作店家點到「溪谷套餐」,搭配餐前講解卡,說明料理背後的來源與食材產地,讓「吃」成為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在有限資源下的持續推進 以及一個青年走回土地的過程

陳科廷說,目前設計課程的邀約仍屬於「預約制」,因為採集人共作室的營運模式,是依賴政府計畫、學校合作經費,以及夥伴們以「兼職」方式參與。成員們各有正職,只能在本業之外挪出時間投入地方計畫的推動。也因此,他們一年專注於執行兩個專案,不追求量,而是追求深度與影響力。這種低資源高效率的模式,讓採集人共作室在現有條件下仍能持續前進。陳科廷也認為,這樣的運作方式,讓團隊在設計每一個行動時,能更謹慎地思考其對社區的真實意義,例如:設計北勢溪流域餐桌工作坊或是好野人社的課程時,會考慮跟坪林的連結是什麼?又能如何為坪林帶來文化保存的意義或是經濟收入?

接下來,陳科廷希望透過三個具體方向,讓共作室得以穩定運營並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地方行動。首先,是擴大對外合作課程與活動設計的接案量,例如:受邀為六張犁社宅設計水文地圖,讓外地人了解水質與當地產茶葉的關聯,將坪林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專業服務。其次,是深化與在地商家、學校的合作機制,例如:透過北勢溪流域餐桌工作坊,將學生實作成果商品化以及協助地方店家開發具文化特色的餐飲體驗,讓坪林能在保存文化的同時,一同帶動經濟發展。最後,他也希望逐步穩定聘用採集人共作室的核心成員,在有人力支持的前提下,將目前以兼職維持的課程設計與社區推動工作,發展為穩定收入的長期工作內容。

陳科廷期待透過這些具體策略,不只讓採集人共作室能長期生存,也讓青年能在地方找到實際可行的工作機會與生活可能。陳科廷說:「最大的收穫,不是改變了坪林,而是改變了我自己。」從小離鄉、在城市與海外累積經驗的他,返鄉後用雙腳走遍小徑、用雙手整理地方故事。這場行動不只是保存與振興,而是他重新成為自己的歷程。

採訪側記

我們與陳科廷先生第一次的見面,是在「茶山繚療」活動的過程,陳科廷先生邀請我們透過這個活動,一同參與、體驗、並觀察坪林的特色。初來乍到的我們原本並不了解坪林這塊土地,但在參與活動後,我們也被當地學生的熱情感染到,每個學生對坪林的了解與熱情,是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們未曾體會的,也因此讓我們更好奇坪林的在地故事,並與陳科廷先生約定第二次的採訪時間。而在第二次的採訪,陳科廷先生成為老師的角色,與我們詳細的介紹並帶領我們參觀了從初期到現在所有的產品、成果。在短短的採訪過程,我們看到了陳科廷先生對坪林的熱愛、對文化保存所做出的努力,這些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們,也希望未來的我們也能夠成為親身參與這些課程的學生,製造屬於外地人的「坪林故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