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郭宸瑋移動三部曲 演出東南亞移民工愛與愁

2025/10/19 21:00
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謝佳怡、徐寬/新北市永和區報導】「我的名字、我的爸媽、我的家鄉,乃至於我出生的國家,會因為一張證件的失效,而失去身份嗎?」郭宸瑋創作的戲劇作品「東南亞移動三部曲」,有著黑戶移工被警察圍補的「亡命紀事:我是誰?」、外籍移工與雇主權利不對等的「一個沒有神的地方」、移民配偶被商品化的「家鴿(về nhà)」。他透過三部作品帶出黑戶認同、移工困境,以及移民配偶商品化的議題。

↑「家鴿(về nhà)」讀劇會,越南移民配偶阮氏面臨離開的命運。照片提供/饕餮劇集 攝影/達悟

「我出生背景其實是一個藍領家庭,阿嬤是做工把我養大的。」郭宸瑋說道,這讓他對底層人物所發生的故事深有同感,因此決定為這些不易被社會大眾看見的群體發聲。童年時與越南籍繼母生活,以及阿嬤在鐵工廠工作,讓他與東南亞移工長時間接觸,這段日子深深影響著郭宸瑋,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畢業後,他進入戲劇圈,並以社會議題為底創作劇本。

2019年,郭宸瑋以演員的身分參與演摩莎劇團聚焦於難民與移民議題的「飄移計畫」,認識多國難民與移民的「移動」,並展開「東南亞移動三部曲」中「亡命紀事:我是誰?」的劇本創作。第一次創作有關社會議題的劇本,一開始郭宸瑋找不到切入點、迷失在眾多的個案故事中。直到回想起自己曾看過的劇場演出——窮劇場的「死亡紀事」,讓他開始思考從自身經驗挖掘東南亞議題創作的可能性。

身份的囚籠 男孩與黑戶女孩的相遇

「東南亞移動三部曲」是郭宸瑋在北藝大就讀期間,以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創作的作品。受到演摩莎劇團「飄移計畫」的啟蒙,以及就讀高職時期,因為爸爸離世,為改辦監護權聯繫生母的事件為發想,讓他在2020年以黑戶議題出發,開始創作「亡命紀事:我是誰?」。劇本故事以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出版的《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為原型,參考臺灣黑戶真實案件。

父母離異、父親過世、尋找生母,男主角的生命經驗與郭宸瑋極為相似。他從桃園坐著火車前往臺北找尋生母,過程中與被警察追捕的黑戶女孩相遇。兩人騎著車躲避大批警察追捕的同時,假扮成男性的移工小黑救下快被抓走的兩人,也意外發現小黑是男主角正在尋找的媽媽。

↑「亡命紀事:我是誰?」男孩前往臺北尋找生母。照片提供/饕餮劇集 攝影/陳宥中

↑「亡命紀事:我是誰?」男孩在尋找生母的過程中,遇見被警察追捕的黑戶女孩後,與他一起展開逃亡。照片提供/饕餮劇集 攝影/陳宥中

劇本創作到一個段落後,郭宸瑋發覺道:「我覺得議題不能只有單一觀點,因為如果只有單一觀點的話,很容易造成單一敘事的危險。」這個體悟讓他在2022年開始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臺灣有關移工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來臺的新住民,以及曾經是黑戶的非法移工。

田野調查後,郭宸瑋將移工小黑的身份背景設定得更完整,並在戲劇的結尾加上一大段獨白,帶出移工們移動的心境。「你能夠證明自己是誰嗎?」、「身份真的需要那麼複雜嗎?」、「我們到底是誰?」讓角色說出來到臺灣的原因,以及發生的故事。

祖厝與移民配偶商品化的連結

「家鴿(về nhà)」於2021年開始創作,是一部講述新住民來臺後,在家庭遇到的困境,深入探討新住民、移民配偶商品化的議題。劇情從父親花錢娶越南籍繼母的生命經驗出發,郭宸瑋的爸爸跟阿嬤在越南配偶市場興盛的時期,前往越南花錢娶移民配偶,她們會一排一排站出來擺姿勢,買家再從眾多的選項中挑出一位配偶。劇中演出移民配偶阮氏來到臺灣的傳統家庭後,家族面臨共同賣掉祖厝,而她也面臨家庭間的磨合,以及臺灣社會對外籍配偶的歧視與不了解,透過這些劇情呈現出移民配偶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多重困境。

在丈夫過世後,她開始想要有自己的新生活,因此離開原本的臺灣家庭,交了另一個男朋友。不過在阮氏心中有個深深的阻礙——她覺得自己來到臺灣是被這個家庭買來的,因此他不確定自己可不可以從這個家庭離開,心中更產生「需要繼續待在這個家一輩子嗎?」的坎。

↑「家鴿(về nhà)」劇情以郭宸瑋的家庭經驗出發,演出三個時代的家庭價值觀。照片提供/饕餮劇集 攝影/達悟

在透過「外籍配偶」作為創作主題發想時,郭宸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商品化婚姻(commodification of marriage)」。「因為我的越南籍繼母,就是以商品化的方式被挑選,並嫁至我們家。而回應我的創作,我思考自己可以用臺灣什麼樣的故事?或是說事件來去共感?」郭宸瑋說道。劇情雖然圍繞在家族共同賣掉祖厝的故事,不過透過一個家即將要消失的狀態,產生隱性的故事線——移民配偶商品化議題。人們對於曾經居住過的房子、相處過的人會產生深厚情感,劇中呈現一群臺灣人為了一間祖厝的買賣爭吵,再到被買至臺灣家庭的移民配偶,她一次次回憶起自己來到這裡的原因而感傷。

↑「家鴿(về nhà)」 劇名象徵鴿子返巢的特性,串起故事中三代人離家與回家的故事。照片提供/饕餮劇集 攝影/達悟

不只是寓言 權力結構下的移工對話

幼年時期,郭宸瑋的阿嬤曾在工廠工作,工廠除了有臺灣勞工,還有外籍移工,郭宸瑋下課後時常會前往工廠與外籍移工一同相處,這段經歷讓他在劇本中融入勞工、漁工和家庭看護工的生活困境。2021年開始創作的「一個沒有神的地方」,由女性家庭看護工受壓迫的「灰姑娘」、漁工遭到非人道對待,殺害船長的「愚人船」、以生產到出貨的流水線不斷循環的過程,構成資本模式循環的「工廠」故事線,以及「螞蟻」死亡漩渦的現象,4個寓言故事不段交織帶出「移工權力結構」的議題,呼應勞工掉入資本結構無法擺脫困境。而其中一個寓言故事「愚人船」在劇中融入臺灣真實案件——漁船「特宏興368號」喋血案,劇中移工殺害一直壓迫漁工的船長之後當上船長,新的船長上任後,他也開始壓迫下面的漁工們,因此有新的移工去殺害船長,然後再替代他、繼續壓迫漁工,一直不段地惡性循環。

↑「一個沒有神的地方」讀劇會,移工在劇中說唱,帶出權力結構議題。影片提供/饕餮劇集 攝影/達悟

「我也想要安定,不想要到處地飄泊」、「大家想想當老闆要扛下多少責任」、「哪樣不是靠你剝削的非法利益,還敢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有一段劇情透過「說唱」的形式呈現移工的心聲,除了移工獨自說唱之外,也設計移工與雇主battle各自說出在工作上遇到的處境。

演出之後,郭宸瑋發現其實自己好像並沒有幫助到這個族群。故事呈現過於二元對立,在劇本中,他把移工塑造成很柔弱的狀態,而把雇主塑造成一個很邪惡的角色。田調之後,讓他發覺:「其實不只是誰,政策也有關係、環境也有關係,他們有各方勢力交錯在一起,所以真的不是這麼單純的雇主壓迫移工而已,這是我的盲點。」

用戲劇探討議題 作品成為社會參與的手段

郭宸瑋完成作品後,與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製作團隊饕餮劇集合作,由饕餮負責呈現作品。「東南亞移動三部曲」導演林頎姍說道:「對饕餮劇集來說,做作品是社會參與的手段,劇場只是一個載體。」劇本透過演員以聲音呈現表演的讀劇會,以及正式演出進行多次展演。使用直球對決的方式帶出社會議題,讓觀眾在觀賞劇場作品的同時了解議題,進而對它產生關心。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于善祿是郭宸瑋《東南亞移動三部曲》畢業論文的指導教授,在過程中他為郭宸瑋提供許多建議,他感慨地說道:「每次發表的場合跟面對的觀眾都不一樣,現場被討論的(內容)也好,或後續延伸討論的也都不太一樣,都還在發酵當中。」回憶起「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和「家鴿(về nhà)」讀劇會後的講評,作家顧玉玲提醒郭宸瑋,「東南亞移動三部曲」可能會讓對黑戶、移民配偶與外籍移工,這三個議題不熟悉的觀眾感到混淆。于善祿認為臺灣非常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大大小小的場合,由議題現場的人不斷地來訴說、辨別,讓一般人更清楚、更了解議題的分別性。

採訪側記

「東南亞移動三部曲」劇本創作從郭宸瑋的生命經驗出發,在訪談時看見這些故事如何轉變成他的創作養分,更融入社會議題,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劇場了解黑戶、移民配偶與外籍移工的議題。目前臺灣有高達80多萬名的移工,但仍有許多人不了解他們,刻板印象使他們遭受歧視,法規和政策的不完善導致他們的權益未被妥善保障,期望大眾能夠透過宸瑋的作品而更了解他們,也期望宸瑋的作品能夠讓更多人看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