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報廢籃球變身吊飾 「二次運球」玩轉永續創意

2025/10/22 21:00
1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陳葦澤、龔昱丞/臺北市信義區報導】你有想過陪你打過無數場比賽的籃球,退休後會去哪裡嗎?在「二次運球」的工作桌上,它不會被丟進垃圾場,而是被拆解、改造,搖身一變成為隨身鑰匙圈、皮件小物,繼續陪伴在生活裡。

在籃球場上,二次運球是一種違例動作,象徵比賽中的失誤,進攻方必須將球權交給對手。但在「二次運球 Double Dribble」團隊眼中,這個名詞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跳脫框架、打破常規。對應到他們的品牌核心,回收從球場退役的廢棄球類,讓這些曾經奔馳場上的存在,重新獲得第二次生命。

↑「二次運球」創辦人之一林敬家,對品牌理念、創業經驗與回收流程侃侃而談。攝影/陳葦澤

故事的起點來自校園裡「被淘汰的球」。

全台校園每年固定會淘汰約2.77公噸以上的球類,只有少數會捐贈給偏鄉學校使用,其餘多半只能面對被銷毀、焚燒的命運,除了造成大量的浪費外,還有污染環境的風險。

東海大學設計系的林敬家、黃唯彧與方瑞彣,因熱愛並時常接觸籃球,進而了解體育器材的生命流程,發現報廢球類材質複雜難以回收的問題。團隊成員們在剛步入社會後,決定將興趣與永續設計專業結合,於2018年創立「二次運球」,將廢棄球類拆解再製成吊飾、手機殼、掛繩等生活用品,讓其擁有第二「球生」。

從校園撿起第一顆球

儘管球類回收再造在臺灣少有先例,但三人懷抱著熱情,畢業後一有創業的念頭就動身,走訪各校尋找待處理的淘汰球。剛開始學校對於計畫感到陌生,不太信任這項計畫,但靠著耐心解釋組織理念和運作方式,以及獲得「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補助的這層身份,讓這提案逐漸被接納。從母校東海大學開始,他們首次完成球類回收,成功跨出第一步。

到了年底,合作的學校已達十所,收取將近100公斤、超過150顆的廢棄籃球,後續也擴大範圍到北、中、南的各個學校。同時聯絡球類工廠,收取產線上的瑕疵品、不良物。他們逐步建立回收倉庫,並與大型運動品牌「迪卡儂」合作,推動籃球與排球回收計畫。民眾只需將淘汰球消氣、壓扁後裝箱寄送,即能協助團隊更有效率地取得廢棄球,累積了可觀成果。

七年來,「二次運球」的球類回收專案,已經回收了將近五千顆籃球、超過兩千顆網球,一千顆以上的排球,以及一定數量的足球、棒壘球與手球。

↑由籃球皮革製成的鑰匙圈,延續著球場上的汗水與回憶。攝影/陳葦澤

簡單卻繁瑣的再製工序

將廢棄球類再製的過程中,二次運球採取「升級回收」的做法,保留材料原本的樣貌,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與設計。

收到廢舊球類時,團隊會先進行篩選,堪用的球轉贈給慈善單位,留下無法重回球場,但仍可再製的球類。經小蘇打清洗,去除污垢與塑膠味後,把球體裁切分離出外皮、橡皮層與內部纖維。

依照不同材質特性,他們設計出對應的產品,偏硬的橡膠表皮適合做鑰匙圈,而較軟的橡皮層比較薄且容易攤平,可製作成錢包等小物,而PU材質球衣顏色多樣,能展現出更獨特的設計。

清潔完成後切割,設計成適合版型,再組裝成想像中的模樣。林敬家說再製過程單純,沒有太複雜的技術,但從清潔、材料分類、切割與存放,繁瑣的流程都需要人工製作,無法快速量產。而且,球不是個穩定、常見或規格化的材料,可能遭遇龜裂或脫皮的問題,有時供應商必須去適應厚度不一的材料,所以轉化為商品的過程也不簡單。

「我們希望保留它原本的樣子,保留所有運動的痕跡和情感在上面,加工流程不難,但是比較麻煩。」

二次運球回收的球類以籃球為大宗,但團隊陸續收到其他球類,學校不會只提供廢棄籃球,還有淘汰的排球、手球或躲避球等等,它們整體的結構與籃球相差不大,所以後來團隊也開始擴大領域,再製不同的球類。目前,二次運球回收了超過十種的廢棄球,每種球處理起來都有麻煩的地方,像是棒球的面積較小,所以如果要製作比較大型的商品,就得裁切出大塊的材料,處理時間相對較長。

儘管費力又費時,但這些流程都是團隊花了好幾年不斷嘗試與調整,才慢慢摸索出的心得,讓永續回收多了一份創意與趣味。

↑廢棄籃球從外皮到內層逐步分離,成為再製設計的第一步。攝影/陳葦澤

傳遞精神,讓永續更有趣

創立初期,二次運球奔走於各個市集擺攤並建立人脈,品牌成立第二年時到高雄駁二園區開設快閃店,是團隊重要的轉折點,2021年更於松山文創園區開設實體店。林敬家透露,市集客群不穩定,不一定可以接觸到有同樣興趣的顧客,但實體店家可以讓喜歡運動的消費者自行前來,也有個長期的空間來呈現風格。

2021年畢業季時,團隊曾收到一位體育班老師來信,因為體育班即將解散,為了讓學生留下回憶,特別將班級使用的籃球寄給二次運球,希望團隊能將這些球製成鑰匙圈,刻下老師送給學生的話與祝福,最後也成功送到他們手中。品牌創立至今,很多常常打球的人,都會請他們客製物品,想把球的一部分保留下來,這份熱愛讓林敬家深受觸動,覺得這些物品被賦予一層更深的意義。

除了販售與廢棄球類相關的商品,二次運球還舉辦再製的手作體驗,讓顧客實際參與再製作業,把材料切割並組裝成鑰匙圈、零錢包等小物,也回到捐球給他們的校園回饋,進行展演與分享。並且推出獨特的合作商品,與高雄全家海神聯名製作麻將鑰匙圈,裡面含有球隊Logo與籃球元素,也力挺臺灣女籃,開發印有「Double Pump女子籃球誌」的識別證帶、卡夾等產品,專注於服務體育相關客群的同時,持續推廣另類的永續環保行動。

「籃球人會喜歡籃球的東西,排球人會喜歡排球的東西,但比較大眾的一般回收物,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不一定切合他本身的經歷或回憶,所以我們目前著重於體育方面。」

  • ↑廢棄球類化身獨一無二的生活小物,延續原有的質感與故事。攝影/陳葦澤

近兩年,二次運球開始從基層學校和球團,收到比較多的棒球材料,團隊也跟上近期職棒與經典賽的熱潮,會專注開發與「國球」有關的手機殼與鑰匙圈。未來團隊的目標,是完善各項球類的商品,松菸的店家平時會有許多觀光客拜訪,獲得不錯的反響,因此去國外嘗試不同的市場,看大家對於這個概念的接受度如何。

「創業過程中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在做,而是大家跟我們一起前進,才有二次運球現在的樣子。」

林敬家回顧品牌歷程時說,二次運球的成長並非他們獨自完成。創業過程中,品牌的主要材料多半源自於社會,各界的支持讓他們得以前進,許多熱愛運動的人主動協助推廣與捐球。團隊也希望打破大眾對永續的嚴肅印象,令環保看起來更有趣,讓大家發現「球類還可以這樣利用」,提醒消費者生活中很多資源都能被重新使用。

今後,二次運球會繼續打破規則,用錢包、鑰匙圈、手機殼上的皮革、顆粒與紋路,勾起消費者連結著運動的回憶,讓那些本應停止跳動的球再次彈起,在心中完成第二次運球。

↑顧客被球類結合生活用品的新穎概念所吸引。攝影/陳葦澤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二次運球」,對我來說是一場很特別的經驗,原本我對球類的想像,大多停留在球場上,只關於比賽、訓練與勝負。但在他們的工作室和店面裡,我第一次真正看見球在離開賽場後,還能有另一段生命。二次運球選擇撿起這些被遺忘的球,將它們再重新設計,每個產品盡量保留球的紋理,維持當初被拍動和使用的痕跡,因為那正是球迷、球員共同的記憶。

球類再製的流程並不簡單,從如何裁切,到選擇哪一種材質適合做什麼商品,都是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失敗,再調整後的成果。他們不只是在回收,更是透過設計,賦予廢棄物新的故事。

採訪過程中,我對他們成立組織的過程印象深刻,當我以為要從事這類從前未有先例的模式時,會經過長時間的規劃,沒想到幾名創辦成員就一股腦的投入,很快就付出實際行動了,或許也正是這份純粹的堅持,打動了眾多學校、機構和消費者吧。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