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月圓人團圓.餅鄉情意濃;建成珍中秋月餅的傳承與堅持》

2025/10/05 01:55
16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7
檢舉

    公民記者  饒芳枝台中西區區報導 

       中秋將至,家家戶戶期盼團圓。在台中興中街深處,建成珍餅行此刻正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師傅們的手藝在麵粉與餡料間舞動,只為將那份最真摯的祝福,揉進一顆顆傳統月餅之中。今天,我們將走進這股忙碌的暖流,目睹老闆與工作人員,為這份傳承百年的中秋滋味,師傅們努力用機械攪拌內餡'用雙手調整麵團軟硬度,師傅們用熟練法分麵團,老闆娘精準秤量月餅重量、將餡料完美包裹在麵皮、師傅們揉手工分割由皮、油酥,忙進忙出包餡趕進度,香噴噴的月餅從搞爐中飄出、

照片

       建成珍餅行-林世芳女士: 「 我公公開始做、我兒子不做了、去上班」。一語道出是市場環境、消費習慣、經營模式與文化傳承 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導致許多中國傳統月餅老店逐漸沉寂。生活中觀察中國傳統月餅店沒落的可能原因,可以分為幾個面向來:看

照片

一、產業環境的變化

1. 大型食品企業崛起:  近幾十年來,大型食品品牌(如大廠糕餅公司、連鎖烘焙店)憑藉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大量生產月餅,成本更低、供應更穩定,傳統小店難以競爭。

2. 超市與電商通路的衝擊:  傳統月餅店主要依靠街坊熟客,但現代消費者更習慣在超市或網購購買月餅,選擇多元、配送方便,導致老字號客源流失。

二、消費習慣的轉變

1. 年輕人喜好變化: 現代人飲食更講求健康、低糖、少油,而傳統月餅普遍高糖高油,漸漸失去吸引力。僅憑「傳統」難以吸引現代消費者。 年輕消費者更偏好新式月餅(冰皮月餅、巧克力月餅、奶黃月餅)或乾脆以蛋糕、甜點取代。

2. 送禮文化弱化:  過去中秋「必送月餅」,月餅是人情往來的重要禮品。 現在送禮選擇更多(水果禮盒、茶葉、紅酒),月餅不再是唯一選項。

照片

三、經營上的困境

1. 產品單一、缺乏創新:傳統店家常堅守古法,產品種類有限,難以吸引追求新鮮感的年輕客群。

2. 行銷不足: 老字號月餅店通常依賴口碑,若沒有創新產品、行銷手法與經營策略,,與注重設計與廣告的連鎖品牌相比更顯弱勢。

3. 食安與品質標準壓力: 傳統小店若未能符合現代食品安全規範(包裝、標示、保存期限),就難以進入大型通路,客源更受限。

四、社會文化因素

1. 中秋節習俗的淡化:  生活節奏加快,部分人不再像過去一樣強調中秋「必吃月餅」,節慶氛圍逐漸淡薄。

2. 代際傳承斷層: 傳統手藝人逐漸老去,缺乏年輕一代願意接班,導致許多百年老店後繼無人,最終逐漸式微。

照片

       但老店的地方記憶與中秋情懷,其實掌握在我們手中。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支持:中秋節時選擇購買一份傳統月餅,在社群上分享品嚐的喜悅,讓更多人看見這份文化的美好。同時,我們也能主動給予回饋,鼓勵老店推出更符合現代需求的產品,如減糖、創新口味或小份量禮盒,讓傳統與時代並行。

照片

 

       除了購買,更重要的是參與。當老店舉辦手作體驗課程或社區活動時,帶著家人一起參加,讓孩子親手捏製月餅,讓父母重溫舊日時光。這不僅是一種消費,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當我們把「送月餅」重新定義為「送一份故事」、「送一份情感」,傳統月餅便能重新找到生命力。

照片

       感謝在中秋節前一日,建成珍餅行-林世芳女士百忙中抽出片刻,分享時間及美味月餅,佩服老闆娘的堅持,以及對這份傳統的熱愛。在這個特別的節日,南湖社大公民記者班師生能走進建成珍,品嚐一口歲月的滋味,感受這份傳承60年的中秋情懷,讓餅香情意濃,月圓人團圓。

公民記者  饒芳枝台中西區區報導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