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再為一碗泡麵吵翻天!」賽珍珠基金會 X 全家便利商店成新住民後盾

賽珍珠基金會協助新住民子女就學,也舉辦共學活動。圖/取自賽珍珠基金會 FB
責信揭露:本篇報導由賽珍珠社會福利基金會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獨立報導原則:《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
記者/葉靜倫
全家便利商店從 2011 年開始推動多元群體共融文化,除了和勝利基金會、喜樂家族基金會等合作、促進身障與高齡就業,近年亦開始關注移工與新住民群體。
2024 年,「全家」和移工教育團體 One-Forty 合作,在全臺 4300 多間店舖導入東南亞四國語系「溝通友善墊板」、設立東南亞商品專區、無豬肉熟食區等,今年 9 月更和賽珍珠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全家珍愛新住民」零錢捐計畫,預計佳惠 1000 個家庭。
「全家」品牌溝通經理王映儒說:「臺灣的移工人口數已超過 85 萬人,新住民人口也破 60 萬人,加起來將近 150 萬人了。這樣的人口增長對應的是整個消費結構的變動,再加上便利商店深入臺灣每一個地方,是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很希望這個消費場域能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尊重與被接納(Place for All)。」
賽珍珠基金會自 1968 年成立,自 2000 年開始以新住民家庭為服務核心,開展新住民子女助學計畫,每人由 2-5 位助養人月捐千元,扶助 22 歲以下的新住民子女,如今全臺支持的新住民學子已達 600 位。

全家便利商店設計友善新住民的消費區域。圖/取自賽珍珠基金會 FB
相依為命的 3 姊妹:「再也不想吃泡麵」
今年大三的雅涵是其中一個獲長期支持的學生。因為媽媽來自印尼,雅涵和姊姊、雙胞胎妹妹小時候在印尼渡過,直到小學二年級才回臺灣。
3 姊妹的母親沉迷於打牌,打零工的父親日日晚歸、幾乎不管家中事,導致姊妹們從小學到國中,晚上都經常餓肚子。有次家裡又沒有留錢,3 人身上零錢湊一湊只夠買一碗泡麵,為了搶一碗泡麵吵成一團,反被剛回家的父親罰跪,說她們在便利商店為泡麵吵架讓他「很丟臉」。
「後來有時候真的太餓了,我們會爬窗進阿公(爺爺)房間,偷他的泡麵吃。阿公後來發現很生氣,但之後也會多放幾碗泡麵給我們。」雅涵說,那些ㄧ天到晚吃泡麵的日子,讓 3 人如今再也不想吃泡麵。
雅涵的姊姊原本是成績優秀到可以跳級的孩子,卻在跳級後開始遭到霸凌,上了國中後便逐漸拒學。再加上母親變本加厲,要求小孩早點出去工作賺錢,姊姊因此國中沒畢業便去外面蔥抓餅攤打工,後來乾脆休學去工作。
「我們一直到去外面打工之後,才發現我們家好像跟別人不一樣。」雅涵說:「別人打工賺零用錢自己花,但我們的錢都要繳給爸媽,他們也不會管我們身上錢夠不夠。」
雪上加霜的是,母親後來開始酗酒,爸爸情緒管理不佳,3 姊妹開始陷入家暴地獄。「爸爸會把姊姊按在地上打,或抓我們的頭去撞牆。姊姊常要去卡拉 OK 店帶媽媽回家,也會被拳打腳踢。」雅涵說,姊姊曾向老師和阿姨說起在家被打的事,不知為何卻沒有人相信,說她「想太多」,導致姊妹們後來完全不敢向外求助。
「那時候為了等他們睡著再回家,我們 3 個經常在外面遊蘯到 11、12 點,或在樓下的全家等時間過去。」
在一次劇烈的暴打和衝突後,已滿 18 歲的姊姊忍無可忍,帶著 2 個妹妹離家,姊妹 3 人自己在外租房子住。這是為什麼問起雅涵對賽珍珠基金會的想法,她會由衷說:「我很感謝他們,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和我們後來離家出來的時候,一直都在。」

基金會的志工也會一起陪伴新住民子女。圖/取自賽珍珠基金會 FB
賽珍珠基金會關注新二代子女,但子女能否穩定就學,經常是牽涉一整個家庭的事。姊妹們上了國中之後,賽珍珠基金會因緣際會出現,開始會拿些生活用品和物資到家中、關心她們的狀況。直到姊妹們離家後,也持續提供就學支持。
身邊幾乎沒有大人的雅涵,加入賽珍珠的助學計畫後,也多了人可以討論。「有時候我不知道怎麼用錢、怎麼分配,就會去問社工;之前我想考美容證照,也會去跟他們討論,對我幫助滿大的。他們也會關心我們跟媽媽的關係,但不會強迫我們跟她聯絡。」
如今,雅涵的姊姊和妹妹都休學在工作,每個月從薪水裡撥幾千元給在外地求學的雅涵。姊妹情誼再加上獎學金、學貸、賽珍珠的助學金,甚至透過賽珍珠連結其他社福單位提供的學費補助,都讓雅涵可以安心投入服裝設計系的課業,過著前所未有的平靜生活。
「我和妹妹現在的心願,就是存錢讓姊姊以後能回去念書。」雅涵說。
零錢捐積少成多,成為 1000 個家庭的後盾
賽珍珠基金會此次和「全家」的零錢捐計畫,從 9/3 至 9/30,勸募所得扣掉募款成本,半數以上都會用在新二代子女的助學計畫中,並且透過緊密的交流和定期的結案報告,讓「全家」了解計畫進行的成效。
根據「全家」 2024 年的永續報告書,全家便利商店在全臺 4300 多間店舖陳設的零錢箱,近 3 年來募捐的零錢捐持續成長,至 2024 年全年募款總額已達 8958 萬元,平均每月 746.5 萬元。
「全家」資深品牌溝通經理王櫻蒨表示,「全家」選擇公益團體,重視的是各團體是否能在營運面上結合、發揮影響力,此外也看各團體是否能長期合作。而賽珍珠基金會今年已加盟「全家」南海店,打造全臺第一間新住民友善就業便利商店,再加上助學計畫與新住民文化推廣,都符合「全家」尋找夥伴的需求。
王映儒更指出:「此次零錢捐的募款所得有半數以上會用在助學計畫,因為我們也相信,在一個家庭中,若能幫助子女有更好的發展,就能進一步強化整個家庭的穩定。」

賽珍珠透過助學計畫關照新住民家庭。示意圖/取自賽珍珠基金會 FB
事實上,賽珍珠的助學金的確只像一個引子,讓社工有機會能藉此關照整個家庭。基金會社工林浩煒便說,計畫的核心是讓家庭功能穩健,盡可能引進就業、輔導、理財或親職教育、社會福利等資源,讓家庭可以順利運作。子女就學則是一個讓社工較容易進入家庭、介入處理的破口。
林浩煒在基金會已是年資快滿 6 年的資深社工,他自陳助學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學生年齡從小到大,需求都不一樣。
小一點的孩子要關注兒童發展和身心狀況,且因為這個學齡的孩子,學校有很多事都仰賴父母參與,但新住民父母有時因為語言不通,常難以跟老師對話,需要社工解釋或討論。而大一點的孩子上了國、高中,面對新課綱或青少年新興議題如網路、詐騙等,社工也需要不斷學習。
面對求學過程中的許多選擇,大人小孩的挑戰也不少。「有的父母會分不清楚臺灣學校的體制,例如高中高職的差別;有的父母需要幫助,但看不懂社會福利的申請要求。」林浩煒說:「還有些是父母 2 人都是外籍,小朋友上小學了才來臺灣,在家裡習慣了講越南語或印尼語,中文對他們來說很陌生,在課業上因此頻頻受挫。」
此外,臺灣企業有時並不承認緬甸或其他不熟悉的東南亞大學或大專院校文憑,再加上語言隔閡,或因為來臺後很快開始進入育兒工作,都導致新住民家長就業困難,影響家中生計和子女就學。若再加上喪偶、離婚、重組家庭等重大挑戰,生活更可能艱苦萬分。
或許也因為這樣,賽珍珠協助的助學計畫中,有 7 成都是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我曾遇過一個家庭有 6 個孩子,爸爸離家,媽媽一個人顧小孩,最小的孩子才 3 歲,最大的都大二了。我們總共媒合了 12 份助養金來支持這個家。」林浩煒說。
在臺灣沒娘家,社工成新住民單親媽媽精神依靠
蘭芳(化名)也是賽珍珠基金會扶助的其中一個單親媽媽。今年 40 多歲的蘭芳,自小對中文懷抱高度興趣,在越南時便學了很久的中文,18 歲之後在當地臺商的工廠裡做經理特助和翻譯。2004 年透過姊姊的的介紹來臺結婚。
婚後的蘭芳跟夫家不合,公婆要求她照顧家中長輩,限制她出門。即使長輩後來入住安養院,蘭芳的生活還是處處受限,出於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蘭芳也經常遭遇公婆和左右鄰里的冷嘲熱諷。
女兒出生後,蘭芳為了照顧女兒從電子工廠離職,後來不堪夫家的精神暴力,身心狀況每況愈下,終於開口要求離婚。

社工家訪關懷需要協助的新住民家庭。圖/擷取自賽珍珠基金會 Youtube
離婚後的第一年異常辛苦。母女倆擠在一個 7 坪大的套房裡,不僅女兒沒有空間寫功課,居住環境還極其惡劣,樓上樓下蟑螂多到「黑成一團」。她因為身體不好、又要照顧女兒,只能靠著一點代工、手作網拍、社會局的補助、賽珍珠的生活扶助金和物資,以及零星的翻譯工作,勉強渡日。
「最苦的時候,我會去買同鄉賣的 50 元素食便當,分裝當成 2 餐來吃,冷氣也不敢開。」蘭芳苦笑著回憶。
一年之後,蘭芳遇到好心人,願意讓她們寄放戶籍、得以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之後又排進社會住宅,生活才日漸好轉。如今代賑工和賽珍珠介紹的翻譯工作都很穩定,女兒也已升上高三,母女倆「像作夢一樣」享受著新生活。
「之前同鄉介紹我去賽珍珠受訓、考翻譯資格,後來賽珍珠也幫了我很多。讓我接了很多民政局啦、衛生局、教育局的翻譯案,讓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顧小孩。」
蘭芳說,新住民在臺灣離鄉背景、「沒有娘家」,常覺得孤單,尤其離婚後最需要幫助時,常來家訪、關心她們的社工讓人感覺很溫暖,彷彿多了一個精神上的依靠。基金會後來也幫忙尋找助養人,又提供小孩子的生活補助,才讓她們因此渡過難關。
蘭芳如今正在念空中大學,希望取得大學文憑,也持續工作賺錢。「明年女兒就要滿 18 歲了,到時候我們就會失去低收入戶的身分。」她滿懷希望的說:「我女兒很會念書,我現在努力存錢,希望到時候能為她付大學學費。」
點進多多看原文:〈「不必再為一碗泡麵吵翻天!」賽珍珠基金會 X 全家便利商店成新住民後盾〉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