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一間診所到可信賴的一群人:臺東知本路瑪診所,深入生活、讓整個社區都健康

2025/09/24 18:38
1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路瑪診所團隊,照顧知本的社區健康。圖/路瑪診所 Ruma Clinic 粉專

記者/葉靜倫

 


 

位於臺東的知本是一個人口超過 2600 人的地方,若算進部分卑南鄉、太麻里鄉等大知本地區,大約超過 1 萬人。根據從小在這裡長大的照顧服務員(照服員)林維恆所說,過去 20 多年來,他們一直都只有一間診所,居民感冒生病會先去藥房買成藥,或趁工作之餘去看診。

等到病況真的很嚴重、或需要做大檢查時,才會騎半小時的車或花 400 多元叫計程車,到市區的馬偕醫院等大醫院。許多慢性病患更得在虛弱狀態下走很遠的路搭公車,一路從早上 10 點在醫院磨到下午 3、4 點,再等很久的公車回家(公車班次太少)。

社工杜佩佩因此常需要接送長輩就醫,她指出,社區裡有許多孤單的老人家:「滿多長輩都是獨居,子女都在外縣市工作。他們年輕時大多在務農、做工或採荖葉等,都是很過勞的工作形態,如今在承受的都是身體過去的傷。」

2021 年底,曹正醫師的「路瑪診所」在知本開業。「路瑪」在卑南語中帶著「家」的意義,診所座落在臺東市邊緣往太麻里的三叉路口上,門口有木質的小巧涼亭、室內空間通透舒適,牆上貼著開幕時在地居民的許多留言與祝福。

照片

位於知本的路瑪診所,由醫師曹正開設。攝/葉靜倫

照片

路瑪診所的掛號櫃檯。攝/葉靜倫

照片

社工佩佩。攝/葉靜倫

不只要你健康,還要整個社區都健康

曹正在 2015 年時,曾在臺東在地團體「孩子的書屋」社區服務組(社服組)工作過一年,當時和社工鍾鎮宇已見過許多社區裡的生老病死,後來也因此選擇了家醫科:「社區狀況實在太多,而家醫科內容很廣,從前端的治療到後端的安寧,從內科外科兒科到皮膚科精神科,都要會一點。」曹正說。

不過,路瑪診所的開端並不是從診所落成時才開始。早在 2019 年曹正下定決心要回知本後,便先在社區和部落裡做了詳細的調查,包括和在地的里長、牧師、部落長輩、照服員等詢問社區裡的診療需求,之後更先從居家醫療開始,親自上門為居民看診。

如此經過 2、3 個月,等診所正式開幕時,在地居民已經對路瑪診所有了信任。幾年下來,診所的護理師也大多清楚每個病人家裡的狀況,有時在社區裡見到會自然關心、叮囑服藥,甚至會主動提醒家人帶病人回診。

這種氛圍本身就是「路瑪價值」的一種體現—— 在這裡,醫生不只看診,還要了解病人家裡的狀況,以此決定如何安排診療、如何和病人及家屬溝通,因為「如果不關心這些事,病人的病也不會好」。

「以前我們都說,要以病人為中心,但我更強調要以照顧者為中心。」曹正舉例,曾有個奶奶因為中風、長期臥床而生了壓瘡,醫生雖然當下能為她開藥,卻不可能每天去幫她換藥。但奶奶家中只有一個失明的老伴,如果不協助引進後續的長照人力、悉心照顧,傷口根本不會好。

照片

正在為社區病患看診的醫師曹正。圖/66 號工具人

照片

醫師曹正在臺東知本開設路瑪診所,路瑪是卑南族語中「家」的意思。圖/路瑪診所 Ruma Clinic 粉專

「我也滿常看到一種狀況是,有人去大醫院看醫生,動了一個複雜的手術,但術後需要一天換藥 3 次、換藥方法還很複雜。這雖然是正規的醫療處置,但一般家庭根本無法執行,基本上回家後就無效了,這個家庭撐不起這種治療模式。」曹正說。

換言之,家裡的照顧人力和環境才是後續復原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麼,遠在團隊還沒成形的最開始,曹正第一個招募的夥伴不是更多的醫師或護理師,而是「社工」。

「社工能為我們和家屬溝通,如果家屬沒辦法照顧,可以去連結長照人力。」曹正舉例:「社工也會先為家庭和我們找來氣墊床、行動輔具等資源,或為病人募來營養品等,這些東西沒準備好之前,我們入家去看診也沒有意義,因為家裡根本沒有照顧環境。」

鍾鎮宇是「孩子的書屋」社服組第一代資深社工,從曹正 2015 年在書屋工作時便一起深耕在地至今。他解釋,有些家庭會要求其中一位家屬來全職承擔照顧,但如果能導入一些政府資源或外界支持,原本可以不必犧牲家人的時間,也能避免家人慢慢跟社會脫節;或有時路瑪在居家醫療的過程中,發現家中有家暴或精神疾病議題,也會轉給社工處理,想辦法讓整個家庭穩定。

照片

鍾鎮宇是「孩子的書屋」社服組第一代資深社工。攝/葉靜倫

曹正強調:「協助照顧是社區維持健康的關鍵。尤其在臺東,當你去哪裡都需要人接送,照顧資源又稀缺的時候,很多人會因為家人需要照顧而無法上班,進一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生計。」事實上,這也是家醫科能夠發揮的地方,因為家醫科就是在做預防性的事,讓未來的照顧壓力減輕。

「我們身為醫護,需要盡可能避免病人失能,避免他拖垮整個家庭。例如慢性病好好控制、不要讓它變成中風,中風了不要讓他只能臥床;糖尿病不要讓它需要洗腎,骨質疏鬆不要讓它骨折…… 這些都關係到居民有沒有體力維持工作,照顧人力能不能被釋放、重回職場成為勞動力。」

這也是為什麼,把這些前端的事做好,甚至有可能翻轉整個社區的經濟狀況。如同曹正所說,唯有讓一個病人「好照顧」,人與人之間才會更願意「彼此照顧」,整個社區也才能更健康。

從一間社區診所,到「可信賴的一群人」

對一間在地診所來說,想要讓一個社區健康、每個病人都「好照顧」,需要下功夫做許多預防性的事。包括骨質疏鬆檢測、聽力篩檢等,以及衛教。

在卡大地布文化健康站(文健站)服務近 5 年的照服員林維恆說:「疫情期間或流感盛行的時候,路瑪診所都會來為長輩打疫苗,或做衛教宣導。在這之前,我們得自己想辦法找人來教,或自己上網查資料。」他說:「而且曹醫師他們講的話比較淺白啦,又很會善用圖片、有很多生活上的舉例,長輩比較聽得懂!」

卡大地布文健站關照的長輩們大約 25-35 位,其中 9 成是部落長者。長輩們只要身體有什麼狀況,照服員都會先請他們去路瑪診所,許多長輩甚至已經會背路瑪診所的門診表。林維恆說:「在路瑪看診不一樣喔!問診時間比較長,他們解釋也很細心,更不會亂開藥。」

照片

路瑪珍所一隅。攝/葉靜倫

照片

來路瑪診所問病的老人家。攝/葉靜倫

有時候,老人家講不清楚病況,照服員或家人擔心,還會直接詢問路瑪的醫護人員。此外,因為路瑪團隊高頻率的跑社區、做居家醫療,使得長輩們很常在社區裡跟醫護人員打照面,這也使得路瑪不只是一間「生病了再過去」的「社區設施」,而是能「贏得在地信任的一群人」。

林維恆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年部落裡來了一群推銷蜂王乳的人,讓許多長輩荷包大失血,因而求助於路瑪診所。

「他們(推銷集團)會要我們的長輩天天去聽,還會發集點卡,集滿幾次會送洗碗精、送鹽送米之類的。他們把蜂王乳說得很神奇,什麼治老人斑啦、中風癱瘓都可以走路啦,甚至還可以回春?!那陣子很多長輩因為這樣花了幾十萬買蜂王乳!」

林維恆和另一個照服員陳敏嘉都表示,文建站的很多老人家都是自己部落裡的長輩,平常都要稱一聲姑婆姨婆,就算沒有血緣關係,也是看著他們長大的,生氣時還會直接找他們爸媽「告狀」,這使得他們即使知道推銷集團可疑,也沒辦法講得太直接。

「後來我們請路瑪診所來跟長輩們說,買保健食品應該要注意什麼標準或標章啊,蜂王乳要怎麼分辨、要注意哪些成分啊。」林維恆笑說:「信任的醫生講的話,長輩們比較聽得進去啦!」

照片

卡大地布文健站照服員林維恆(左)和照服員陳敏嘉。攝/葉靜倫

社區診所對在地的另一個重大意義,是居民就診的「可近性」(近便性,指鄰近程度與方便性)。這對許多慢性病人來說或許特別有感。

當藥物隨著病程變化而改變,調整藥物經常是醫病之間需要來回討論的事。但如果上醫院很麻煩,例如過往路瑪診所還沒進駐前,許多人拿了藥回家雖然不適應,卻得等到 2、3 個月後再見到醫生時,才能做藥物調整。

或者,有些居民常常「不會吃藥」。這包括服藥說明的字太小、無法理解,或對藥物有錯誤認知(例如認為藥吃太多會需要洗腎)等,這類事情在「家附近就有診所」且抱持信任的狀態下,很容易獲得解答。許多居民甚至在大醫院看診後,因為頻繁回診太困難,乾脆拿著藥單到路瑪去討論調藥。

此外,當診所離家近的時候,也會更願意花力氣尋找問題的根源。「病人可能說他很癢,以前會到處去打止癢針。可是他的癢有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造成的,例如腎或肝的問題,或神經病變。」曹正說:「源頭不解決,只會讓問題越嚴重,後續的照顧成本更高。」

堅持路瑪價值,持續入家做服務

直到今天,路瑪診所依然堅持入家做服務。根據診所統計,每月看診約 1300 人次中,就有 200 人次(約 150-180 人)是居家醫療。且因為在地做居家醫療的單位並不多,光是許多單位轉介而來的病人就不斷突破路瑪診所原本的服務範圍,甚至車程 40 分鐘以外的關山、池上都有接。

診所也和許多治療師配合。大概到開業 3、4 個月後,已經有 1 名物理治療師加入,第 2 年又有了心理師和語言治療師,如今天包括精神科醫師、聽力師等(聽力不好的老人家,久而久之容易放棄與人溝通、越來越孤立),已經有 10 個外部人員和路瑪診所固定合作,一起做居家醫療。

照片

路瑪診所每年看診的 1300 人次中,有 200 人次為居家醫療。攝/葉靜倫

照片

路瑪診所開車至病患家中,提供居家醫療。攝/葉靜倫

其中,包括臨床心理師彭湘鈞、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語言治療師張乃悅等,不少人都是數年來每月搭飛機從臺北飛到臺東 1、2 趟,巡完幾個家庭後再飛回自己的日常崗位。彭湘鈞更是臺灣極少見和家醫科診所配合的行動心理師,負責和已進入安寧的病人及家庭一起工作。

物理治療師陳怡同則從日常復健的角度指出,在鄉鎮地區,許多人剛出院或經歷長期臥床後,若沒有有效的復健,很容易喪失行動力,甚至有人因此在動完手術換完膝蓋後,腳反而再也不能彎,20 年來都拖著一條直直的腿坐臥、在樓梯上「爬行」。

在交通距離長的臺東,要頻繁復健幾乎不可能。陳怡同觀察:「在這裡,中風後臥床的比例很高,因為你沒有家人可以陪著去回診復健,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連要翻身或坐起身都很困難。」也因此,入家的復健治療和教學極其關鍵,能夠很大程度讓這些居民願意走出家門、重新產生行動力。

這些異地奔波的治療師,累積下來的交通費和診療費過去都由「孩子的書屋」支持,今年開始改由路瑪診所自行負擔。對曹正來說,無論從健保點數還是居家醫療花費的時間來看,入家工作都不是能賺錢的事,但持續提供接地氣、多元、尊重在地文化的醫護與照顧服務,依然是路瑪團隊始終不變的堅持。

照片

物理治療師陳怡同(左三)入家服務長輩。攝/葉靜倫

照片

物理治療師陳怡同入家協助長輩復健。攝/葉靜倫

照片

物理治療師陳怡同入家協助長輩復健。攝/葉靜倫


點進多多看原文:〈從一間診所到可信賴的一群人:臺東知本路瑪診所,深入生活、讓整個社區都健康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