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親需求出發 鄭寬仁引進樂齡輔具幫助長者
【記者鐘翊瑜、陳富妤/台北市報導】高齡化時代降臨,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許多年輕人的用品不再適合老年人,美德樂齡老闆鄭寬仁便是在照顧家中罹患血癌母親的過程中,發現使用一般手杖、鞋子、護墊等的不便之處,了解到台灣缺少合適輔具,觀察到較早高齡化的日本在這方面成熟多時,於是決定發揮自身力量,引進商品幫助更多人。
美德樂齡老闆鄭寬仁曾就讀宜蘭大學EMBA,而後在嬰童產業服務的經歷,加上親身照護母親的經驗,讓鄭寬仁更能體會高齡社會中潛藏的真實需求與痛點——相比於嬰幼童,長者往往更容易被忽視,且缺乏足夠的基礎照護措施。再加上家中原本經營日本精品委託行,本身就長期往返日本採購,讓鄭寬仁見證到日本在樂齡照護產品設計上的細膩與領先,便產生從日本引進樂齡商品的想法,讓美德樂齡從原先的委託行,於2020年轉型成現在的銀髮樂齡百貨。
需求改變 轉型的契機
委託行於1980年由老闆鄭寬仁祖母鄭張玉姬女士成立,當時名為「國德百貨行」,主營歐美與日本精品。隨著台灣經濟起飛,1990年第二代接手,更名為「美德服飾精品名店」,意涵「美麗」與「道德」,並陸續轉型為銷售日本「流行服飾」精品的店家。直至2020年第三代,也就是老闆鄭寬仁正式接棒後,面對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以及自身照護經驗的啟發,便將「美德」轉型為「美德樂齡」,專注引進日本設計、實用且高品質的樂齡用品。但轉型難免遇到些問題,像是引進的產品大多數人不熟悉,又或是有需求的人不知道該從何處找尋,因此美德樂齡便花費許多心力在網路上,從早期只有實體商店,到近年建立網路商店希望透過網路的力量能爭取讓更多人認識。
針對性商品的特別之處
鄭寬仁的母親因身體退化,需要依靠支撐行走以預防跌倒。鄭寬仁直覺地到藥局購買拐杖,卻發現市面上的手杖又重又笨拙,外型老氣。母親使用兩天後便堅決拒絕,讓鄭寬仁意識到,輔具如果「笨重又不好看」,即便功能再好,也無法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於是,引進了日本設計的輕量手杖,兼具美觀與便攜,讓使用輔具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生活風格的延伸,且手杖還有針對不同情況使用的腳墊設計,分成平面、圓頭、斜角梯形三款,適合哪一款主要看需求者肌力的差別,斜角梯形款適合高速行走及健走,圓頭款適合快走慢跑,平面款則為基礎款,能穩定支撐預防跌倒。
同樣的困擾也出現在鞋子上,鄭寬仁當年照顧母親時,每次穿脫鞋子都像一場「拉鋸戰」,一般鞋款穿脫困難,設計也不符合年長者的腳型特徵,如拇指外翻、腳部浮腫、血液循環不良等,直到找到日本設計的系列鞋款,輕便舒適、好穿脫,才真正解決了這個小卻關鍵的日常問題。
許多長者誤以為鞋子軟就是好穿,但其實這樣並不安全,容易有跌倒的風險,反倒是穿較為平底且鞋墊較薄的鞋款,在走路時才更能感知地面的變化,也能幫助退化的長者增加平衡感。因此有別於一般百貨商店的休閒鞋,美德樂齡引進的日本設計系列鞋款,在鞋尖的設計上特別加高,在走路時能幫助推進防止絆倒,在腳跟處加高,讓腳推進後放下能更有穩固性,內旋設計內低外高,增加步行時重心的穩定,腳背處設計大開口,讓因腳部受傷或腫脹的長者方便穿脫。
另外,鄭寬仁的母親常在打噴嚏、腹部用力時無法控制排尿,或尿急時來不及上廁所,導致些許漏尿的情況。不僅外褲沾濕帶來不適,也引來旁人異樣的眼光,重重打擊了她的自尊心,甚至漸漸害怕出門。一開始嘗試過護墊、衛生棉,但因長時間未更換,容易滋生細菌、產生異味,效果並不理想;至於紙尿褲,母親心理上強烈排斥,覺得自己像個「病人」,自尊心無法接受,讓鄭寬仁開始尋找替代方案,最終在日本找到外型如一般內褲、卻能有效吸收防漏的「安心防漏內褲」,不同款式還可依需求選擇不同吸收量(CC數),真正符合行動自如、心智清楚長者的需求,這份改變,不只是外在的便利,更是重新建構了長者們的自信心。
溫暖服務 開展新未來
雖然目前尚未與公部門或社福機構正式合作,但過去母親在失智症日照中心的經驗,讓鄭寬仁深刻體會到照護環境的重要性;當時,日照中心協助換尿布的過程大多在開放式休息區進行,隱私明顯不足,而無障礙空間廁所空間雖大,但在這樣的廁所內幫母親「站立」更換尿布及穿褲子,讓鄭寬仁體會到這對照護者而言極為不便且耗費體力,因此,基於理解與感恩之心,鄭寬仁主動捐贈了一台『Combi US-13 無障礙照護平台』給日照中心,這項設備如同放大版的幼兒尿布台,能協助行動不便者安全地完成移位,大幅提升照護的便利性與尊嚴。他希望能改善照護環境,讓每一位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都能擁有更多尊嚴與安心;雖然引進輔具、進行推廣的初始動機是因為母親,但鄭寬仁希望他們能以「樂活、關懷、希望」的精神,幫助到越來越多的人。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最印象深刻的是,老闆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接受比較正式的採訪,和我們閒聊了很多小細節,甚至還怕準備得不夠,主動提供了許多紙本資料讓我們了解,採訪結束後也繼續聊了很多對於高齡化社會的看法,除了感受到老闆及老闆娘的熱情外,也讓我們對這個議題有了更深的認識。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