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會監督網絡再擴大 公督盟攜手馬來西亞 十國共推亞洲國會透明度調查

↑公督盟代表團拜訪馬來西亞智庫、NGO以及媒體
亞洲國會監督網絡再擴大
公督盟攜手馬來西亞 十國共推亞洲國會透明度調查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itizen Congress Watch, CCW,下稱公督盟)跨國合作再度升級。繼串連亞洲多國國會監督組織(Parliamentary Monitoring Organizations, PMOs)後,此次更在馬來西亞拓展新夥伴,共同推動「亞洲國會透明度調查」。目前已有 台灣、日本、韓國、蒙古、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及柬埔寨等十國 PMOs 參與其中。公督盟於 8 月 27 日至 29 日率領代表團赴馬來西亞,拜會國會議員、智庫與 NGO,不僅分享台灣國會監督的實踐經驗,也為九月即將在東京舉辦的「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工作坊凝聚更堅實的跨國合作基礎。
公督盟的角色與台灣的民主成就分享
代表團在會議中首先向馬來西亞各界代表介紹公督盟的民主倡議成果。自西元2007 年成立以來,公督盟致力於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國會監督機制,透過出席率、質詢、法案審查及廉政操守等客觀指標,定期公布國會評鑑結果。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立法委員的問政品質,也推動立法院在議事透明、資訊公開及制度改革上不斷進步。這些民主成果,也讓國際社會認可台灣在亞洲民主監督實踐上的努力。
民主外交大突破,馬來西亞議員的熱情反饋!
在國會拜會環節,公督盟代表團與多位國會議員座談,包括黃基全( Wong Chen)、黃書琪(Wong Shu Qi)、沈志勤(Sim Tze Tzin)等。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議員幾乎都曾聽聞公督盟的工作,有些甚至在台灣留學期間拜訪過公督盟辦公室。他們坦言,對於公督盟如何以公民力量提升立法院的透明與問責印象深刻,並期待未來馬來西亞也能建立類似的監督組織,讓國會更加貼近人民的需求。
代表團並在馬來西亞國會獲得特別安排,於眾議院會議中午休息空檔進入議場參觀。當議員們得知這是一個來自台灣的民間國會監督團體時,現場更引發熱烈關注,讓台灣民主經驗獲得曝光機會。
串聯十國民間團體,共同推動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藍圖!
此次出訪的另一核心目的,是分享公督盟正在推動的「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sia Parliamentary Transparency Index, APTI)。公督盟指出,亞洲多數國會面臨透明度不足與監督機制薄弱的挑戰,因此需要一個跨國比較的工具來揭示問題與推動改革。
公督盟正與蒙古、日本、韓國、台灣、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及柬埔寨等十國的國會監督組織(Parliamentary Monitoring Organizations, PMOs)合作,籌備於九月在東京舉辦的工作坊,共同完成透明度調查指標的制定。該指標將涵蓋四大面向:透明度、公民參與、課責度以及制度化,並以公民調查為基礎,建立跨國可比較的資料庫,期望推動國會與公民社會的制度化對話。
台灣、馬來西亞人權倡議組織交換意見,建立兩國 NGO 的廣泛連結!
代表團此行也拜會多家智庫與 NGO,包括 IDEAS、BERSIH、Greenpeace、CIJ、MCCHR、ABIM、IKRAM、KOMAS等,就國會透明、民主鞏固、公民參與與數位權利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雖然馬來西亞目前並沒有像公督盟這樣專責的國會監督組織,但多個智庫和NGO已經長期投入政治獻金、選舉捐款透明等研究,這些正是台灣近年也高度關注並推動改革的課題。
由於馬來西亞採內閣制,其國會運作與台灣總統制下的立法院存在顯著差異。在台灣,立法院的問責往往以委員會為核心,委員們在審查與辯論中展現專業;而在馬來西亞,決策更依賴院會與黨團協商,委員會表現相對不受重視。這種差異使得公督盟的評鑑指標不能完全套用,但卻在交流中引發許多正面討論,尤其是如何發展符合內閣制國會的新型監督模式。
馬來西亞與會者特別對台灣在 委員會會議轉播、會議記錄公開速度,以及資料以開放格式發布 等方面的進展表示高度興趣。他們認為這些制度值得借鏡,並可能成為推動國會改革的突破口。透過這些討論,馬來西亞智庫與 NGO 已經開始構思建立一個「國會監督聯盟」的可能性,期待複製台灣的模式,讓監督力量更集中、更有影響力。
公民評鑑設計融入參與式民主機制,引起馬來西亞各界關注!
無論是在與國會議員的會面,或是與智庫及 NGO 的對談中,馬來西亞各界都對公督盟的「IVOD 評鑑平台」表示高度興趣。該平台讓民眾能直接檢視立委的質詢表現,並透過線上機制給予分數與意見回饋。這樣的設計不僅強化了公民參與,也使立委的問政品質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受到持續檢驗。
馬來西亞的與會者認為,這種機制突破了傳統政治評論由少數專家壟斷的侷限,真正讓公民成為監督國會的主體。其特別表示,若能在馬來西亞引進類似制度,將對國會的透明與責任政治帶來深遠影響。
公督盟國際交流下一步,亞洲國會監督組織「大串聯」!
這趟交流不僅是制度與政策的對話,更有人情味的交流。多個馬來西亞 NGO 與智庫在會議結束時特別表達感謝,認為公督盟的來訪不僅讓他們更清楚台灣國會監督的經驗,也建立起與政府及公民社會之間的新網絡。他們強調,這樣的連結將有助於後續區域合作的展開,並對九月東京的工作坊充滿期待,期盼能在亞洲層次共同推動國會透明改革。
此外,國會議員坦言,他們不僅聽過公督盟,還有人在留學台灣時親自拜訪過辦公室。這樣的巧合不僅成為行程中的小插曲,也象徵公督盟多年努力已在亞洲累積口碑與影響力,並逐漸形成跨國公民社會的共同資產。
透過此次交流,公督盟不僅深化了與馬來西亞國會及公民團體的連結,也展示台灣公民社會在區域民主合作中的關鍵角色。代表團強調,台灣的經驗顯示公民組織能有效提升國會品質,而這樣的模式完全可以在馬來西亞乃至亞洲其他國家複製推廣。
特別感謝
此次馬來西亞訪問行程能順利圓滿,公督盟特別感謝 MyMP 的 Chak 與 PRISMA 的 Jeffrey,全程協助聯繫、安排拜會並熱情接待。兩位的專業與支持,讓代表團得以在短時間內與馬來西亞各界建立深度對話,為未來跨國合作奠下重要基礎

↑公督盟代表團與柔佛州議員黃書琪拜訪交流

↑代表團與雪蘭莪議員黃基全拜訪交流
(左邊第四位雪蘭莪議員黃基全,右邊第四位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

↑公督盟代表團與檳城州議員沈志勤於議場內合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