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菸草使用死亡率的方法:來自瑞典的示範
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降低菸草使用死亡率始終是各國政府關注的重點。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揭露一項令人矚目的現象:瑞典男性因菸草導致的死亡率在歐盟成員國中最低,遠低於歐洲平均水準。這項發現不僅挑戰了傳統菸害防制的思維,也為台灣乃至全球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啟示。
瑞典菸草研究機構分析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發現原因在於瑞典男性的菸草使用模式與其他歐洲國家截然不同[1]。多數吸菸者改用口含菸(snus),一種低亞硝胺、低毒性的口含濕菸草取代傳統紙菸,使得瑞典為歐盟當中男性紙菸使用率最低的國家。研究顯示,口含菸的毒性遠低於紙菸,且不涉及燃燒過程,因而減少了致癌物質的暴露。更重要的是,口含菸的普及不僅降低了紙菸使用率,形成一種「替代性減害」的公共衛生策略。
WHO報告進一步指出,瑞典男性在各年齡層的死亡率皆低於歐洲平均,尤以年輕族群差距最大。這與口含菸使用在年輕族群中的高度普及形成明顯的共變關係。相對地,瑞典女性因口含菸使用率低,其死亡率與歐洲平均相近,進一步佐證口含菸替代紙菸的公共效益。
這樣的發現對台灣具有重要啟示。台灣長期認為所有菸品都一樣有害為主軸,雖有助於抑制菸品多樣化,但也可能忽略了減害產品的潛力。在紙菸仍為主流的情況下,是否應重新檢視非燃燒菸品,如口含菸、加熱菸等產品的角色,成為值得社會討論的議題。
當然,口含菸並非無害,其成癮性與長期影響仍需審慎評估。但若能在科學證據基礎上,建立嚴格的品質管制與使用規範,或許能在降低吸菸率與減少菸害之間取得平衡。瑞典的經驗提醒我們,菸害防制不應僅止於「禁止」,更應思考「轉換」與「引導」,以達成更具實效的公共衛生目標。
台灣正值菸害防制政策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與社會各界應以開放、科學、務實的態度,重新思考菸草政策的方向。瑞典的案例不是鼓勵使用菸品,而是提供一種公衛政策的可能性。唯有在理性與證據的基礎上前行,台灣才能真正邁向無煙社會。
[1] 瑞典與其他歐洲國家男性因菸草導致的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資料分析。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tobacco among men in Sweden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n analysis of data in a WHO report - PMC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