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傳統與創新共鳴:台灣月琴走出新世代音律

2025/07/26 01:34
13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一把月琴,曾是庶民茶餘飯後的樂聲;如今,它走出廟埕、登上舞台,用全新的聲響,訴說台灣的傳統與創新。台灣月琴,源自中國古代彈撥樂器,歷經百年演變,已成為台灣傳統說唱藝術如北管、南管、歌仔戲與唸歌的重要樂器。它以四弦短頸、圓形琴身為特色,音色溫潤質樸,常被視為「平民的樂器」,承載著庶民文化與生活情感的記憶。

照片

在早期,月琴主要配合說唱與戲曲演出,強調旋律清晰與節奏穩定,講究氣口與語調的搭配。演奏者多以自學或師徒制傳承技藝,並與民間藝陣、廟會活動緊密結合,使月琴成為鄉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象徵性。

照片

面對數位時代與年輕世代的挑戰,不少年輕音樂人與傳統藝師嘗試跨界合作,將月琴融入現代音樂、電子音效與視覺藝術。例如月琴搭配loop機製作即興演奏、或結合饒舌與世界音樂風格,突破傳統框架,賦予這項古老樂器全新面貌。

台灣月琴的未來,在於守護與創新並進。透過教育推廣、跨界合作與社群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溫暖又獨特的聲音,也讓月琴不再只是記憶中的老樂器,而是能與時代共鳴、走入當代舞台的文化新聲。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你可能也會喜歡

最後收圓(韌性社區)

卿卿
3,286 1 1

梘頭除夕夜開廟門迎新春

阿喜
5,397 0 180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