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蓮復育野菜 在農場推廣原住民文化
【公民記者謝佳怡/花蓮縣報導】
邦查農場創辦人 蘇秀蓮BITE:
野菜對我來說是一個文化推廣
記者OS:
由蘇秀蓮一手打造的邦查有機農場,從2008年成立至今,十七公頃的土地種植著20多種的蔬菜和野菜。
她成功復育多種原住民傳統野菜,為了讓野菜適地適種,沒有為它們架設溫室,也沒有噴灑農藥,而是選擇讓它們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
邦查農場創辦人 蘇秀蓮BITE:
農場裡面也長很多野菜,大部分我們吃的小白菜會因為一次的大雨、一次的蟲害,就整個全軍覆沒,野菜蟲比較不愛吃。再來就是當風災過後,它是最快復育的菜,所以不用人為特地去種。
記者OS:
為了提高產量與經濟效益,市面上的蔬菜在種植時,會透過改良品種,縮短作物生長週期,這反而導致農作物失去原有的香氣。
邦查農場創辦人 蘇秀蓮BITE:
不管是綠豆還是紅豆,已經沒有以前的味道了,現在都是用調味去弄出味道來。對啊,沒辦法,現在食物就是這樣,對啊,因為為了要量產,因為人口太多嘛,就必須要量產。那如果今天這個量這麼少,很多人要吃根本沒辦法供應,而且現在又沒有人要做農。
原生種的、它的特性還在,它是屬於藤蔓型的,所以我們要等到它成熟了,一個豆莢一個豆莢摘下來,所以它比較難量產,可是它保有它原本的香氣,是現在的紅豆沒有的香氣。
記者OS:
對於蘇秀蓮來說,藉由食農教育,帶領學生、民眾走一趟農場,教導他們如何採集、辨識、料理野菜,傳授阿美族祖先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是文化推廣的關鍵。
邦查農場創辦人 蘇秀蓮BITE:
像牧草心,我在帶導覽解說的時候,我會在現場教學,教大家怎麼用手,兩隻手就可以把牧草心剝下來,可以直接在田間吃。那我會教大家,什麼東西在野外可以直接食用、什麼東西要經過烹調才可以食用。
邦查農場農夫 王麗花BITE:
撕下來,然後就直接咬。這是我阿嬤教我的啦!就是很渴的時候,來不及、找不到水源的時候,就是用這樣的吃法。
記者OS:
面對農村人口外移、勞力不足,蘇秀蓮不只是復育野菜,也復育原生種的豆類、糯米,研發麻糬、醬料、香料等特色產品,吸引青年投入農業生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