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棲地 我們的自然教室
蝴蝶的棲地 我們的自然教室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蝴蝶和昆蟲的出現,但要維護這一平衡卻並非易事,需要持續的努力和長時間的經營。
這次造訪的蝴蝶棲地,是位於汐止市區南方的綠色山林——四分尾山。這裡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更是一座充滿生機的生態棲地,並結合社區參與成為極具教育意義的場域。

多樣的生態系與保育類動物
美麗夷洲協會顧問廖學廣說:四分尾山中棲息的許多保育類及特有種動物,如麝香貓、白鼻心、山羌與穿山甲等。其中,鳳頭蒼鷹與各類夜行性動物,也能在適當時機觀察到。特別有趣的是,廖學廣提及傳說中的「魔神仔」——一種比原住民族群更早存在的台灣矮人族,也曾被傳說棲息於此地,使這片山林更添神秘色彩。

昆蟲的保護色與食物鏈觀察
美夷洲協會廖學廣特別說明了幼蟲的不同齡期所呈現的保護色,從二齡時的綠色迷彩到稍透明的青澀色,這些顏色不僅美麗,也代表著大自然的智慧。
南港社大綠色行腳課程講師葉淑蓮說:我們也觀察到蜘蛛與蟬之間的獵食關係,進一步了解完整的食物鏈運作。在觀察昆蟲時,我們驚喜地看到蝴蝶、蟬與牠們的幼蟲。
從土地中學習——土壤與植物的適應
四分尾山的土壤偏酸,因此許多植物原本難以生長。然而,經過多年選育與人工改良,這些植物逐漸發展出對酸性土壤的適應能力,展現出自然與人類合作共存的成果。
生態教育的深耕與回流
汐止秀峰國小教務主任張淩翔說:協會與社區志工共同耕耘這片土地,投入將近二十年的心力。許多曾參與活動的學生,即使在升上國中高中後暫時離開,仍會在大學時選修相關科系,回到四分尾山進行報告與實作。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讓孩子親身體驗自然,更潛移默化地灌輸他們永續經營、生態保育的觀念。
正如張淩翔老師所說:「一草一木都不是那麼容易經營」,每一處生態的維繫都仰賴眾人踏實的努力與長期的守護。

社區與自然共榮的典範
美麗夷洲協會廖學廣說:當地志工長年剪草、維護環境,不僅改善了土壤,也吸引了原本消失的生物重新回到這裡,例如蝴蝶、螢火蟲、甚至土壤中的蚯蚓也越來越多。這一切都是踏實行動與時間累積的成果。
教育願景與生態未來
美麗夷洲協會廖學廣說:期望未來每個縣市都能設立自己的生態園區,讓學生就近接觸自然、學習環境知識,無須舟車勞頓地遠行。這樣的願景,不僅是為了環境,更是為了下一代能夠與自然建立更深的連結。
結語
四分尾山不僅是一片山林,更是一所沒有圍牆的自然教室。透過這樣的生態體驗,我們重新認識了身邊的山林與生命,也更深刻地體會到環境保育的珍貴與重要。期盼這樣的活動,能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懷與行動,共同守護我們的生態家園。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