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社會資源 及時援手弱勢長者:以Kaviyangan部落為例
善用社會資源,及時援手弱勢長者:以卡比亞安部落為例
{屏東/泰武 記者/程德昌Valjeluk.Katjadrepan}
近期一則發生在屏東縣卡比亞安部落的緊急醫療床需求案例,不僅凸顯了在災害期間部落長者面臨的困境,更彰顯了社會資源靈活運用的重要性。此事件由部落文化健康站發出陳情,一位75歲高齡、剛出院且身體虛弱的長者急需一張醫療床休養。由於該長者為鄉內列冊的服務個案,相關單位在接獲訊息後,立即啟動跨資源連結機制,最終在各方協力下,成功為長者提供及時幫助,也再次引發社會對於《社會救助法》修法的熱烈討論。
迅速回應,跨界合作共築安全網
這起個案的處理過程,是社會資源有效整合的典範。在緊急情況下,負責人員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優先處理長者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官方的協助,民間力量也在此次救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臺灣愛心米關懷會:急難扶助/施棺植福即時提供了醫療床,猶如一場及時雨,大幅減輕了家屬在照顧上的負擔。此外,個案服務者父親的協助與祝禱,也為這次救援行動增添了人道關懷的溫度。
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個案服務,更是對當前社會資源連結機制的一次實踐檢驗。它證明了當政府、民間團體、以及個人力量能夠緊密協調、靈活應變時,社會安全網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將資源精準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模式,透過快速反應和多方合作,確保了脆弱族群在關鍵時刻獲得應有的支持。
法規檢討迫在眉睫:「虛擬所得」與「家庭共同列計」的困境
此次事件也再度突顯了現行《社會救助法》在執行層面所面臨的挑戰。欣見立法院已著手檢討這部十年未修的法規,這項進展令人期待。其中,「虛擬所得」和「家庭共同列計」這兩項飽受爭議的制度,尤其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虛擬所得」制度,意指政府在評估民眾是否符合社會救助資格時,會將一些並非實際收入,而是推估的潛在收入也納入計算,這使得許多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家庭即使生活艱困,仍可能因「被認定」擁有某些所得而無法獲得救助。例如,即使子女並未提供實質扶養,但法規仍可能將其「應盡」的扶養義務視為家庭所得的一部分。
而「家庭共同列計」原則,則要求在申請社會救助時,需將戶籍內或一定親等內的家庭成員所得與財產一併計算,這導致許多家庭因其中一名成員的收入或資產稍高,而使整個家庭失去申請資格。這對於一些即使有收入,但仍需負擔龐大醫療、教育或照顧費用的家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些不合時宜的規定,無情地將許多明明生活困苦的家庭排除在社會安全網之外,使他們即使有再多的愛心與社會資源,也無法有效獲得公部門的幫助。
呼籲改革:以更貼近民間的角度修正法規
卡比亞安部落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制度的僵化遠比資源匱乏本身更為致命。即使社會上不乏善心人士與團體願意伸出援手,但若法規未能與時俱進,貼近現實生活需求,那麼再多的社會愛心也難以挽救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懇切呼籲行政院、立法院在這次修法過程中,能夠秉持更貼近民間的角度,慎重檢視與修正現行制度。這不僅是技術性條文的修改,更是政府如何回應弱勢群體心聲,提升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一步。唯有透過更彈性、更人道的法規設計,才能確保社會資源的分配更加精準有效,真正達到「扶助弱勢,保障民生」的社會救助宗旨。
期望這次《社會救助法》的修訂,能成為臺灣社會安全網更加完善的里程碑,讓更多像卡比亞安部落長者這樣的個案,都能在關鍵時刻獲得及時且有尊嚴的幫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