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法應以「人」為本:檢討虛擬所得與家庭列計 增設無家者專章
社會救助法應以「人」為本:檢討虛擬所得與家庭列計,增設無家者專章
【台北/屏東 2025.7.10.記者/程德昌Valjeluk.Katjadrepan】
長期以來,《社會救助法》在實務運作上存在諸多制度性問題,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被排除在安全網之外。其中,過度仰賴「虛擬所得」推估以及僵化的「家庭為單位列計」方式,常使民眾難以獲得適切協助。此外,社會各界也呼籲衛福部應增設「無家者專章」,為面臨居住危機者提供及時支援,落實「預防重於補救」的社會救助精神。
現行《社會救助法》在審核機制上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對申請者經濟狀況的評估上。政府在審核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資格時,常以「虛擬所得」作為推估標準,此一做法未能充分反映個案的實際經濟能力。例如,即便申請者目前無業或收入不穩定,仍可能被認定擁有「虛擬所得」,進而影響其受助資格。這種脫離現實的推估方式,往往讓亟需援助的家庭因不符紙上數據而遭排除,未能真正扶助到最底層的弱勢。
另一個廣受詬病的制度性問題,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列計」卻缺乏彈性。儘管此制度旨在避免資源重複,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經常將實際上並未共同生活的親屬納入計算範圍,導致家庭總收入被高估,使真正面臨困境的個人或家庭無法通過審核。舉例而言,若有久未聯繫或已各自獨立生活的親屬,其收入仍可能被計入,進而阻礙了申請者獲得救助。這種僵化的審核方式,忽視了現代社會多元的家庭型態與複雜的人際關係,未能精準辨識出真正需要被救助的對象。
針對上述制度困境,曾有社工人員在部落協助無家者個案時,親眼見證他們在制度縫隙中求助無門的窘境。這些無家者因缺乏固定居所與證明文件,難以符合現行社會救助的申請要件,形成惡性循環。為此,社會各界強烈建議衛福部應在《社會救助法》中增設「無家者專章」,並賦予其明確的法源依據。此一專章將能讓那些正面臨居住危機、可能即將流落街頭的人們,能夠在問題惡化前及時獲得必要的資源與協助,例如短期居住安置、租屋補貼、就業輔導等。
增設無家者專章不僅能填補現行法令的空白,更能達到真正「預防重於補救」的效果。現行制度往往在民眾已淪為無家者或陷入極端困境後才介入,此時的救助成本與社會代價都已大幅提高。若能透過法律明定對無家者的預防性支持,將有助於在早期階段提供介入,避免個人因居住問題而衍生更多社會問題,例如健康惡化、失業、犯罪等。
總體而言,社會救助的本質不應僅是數據上的核對與制度上的門檻。政府應將視角拉回到「人的處境」出發,重新檢視並改革現行《社會救助法》的相關規定。透過更具彈性的審核機制,並增設如「無家者專章」等前瞻性條文,讓社會安全網能夠真正發揮其功能,確保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公民都能獲得及時且有尊嚴的援助。我們期待衛福部能積極回應社會的呼聲,推動《社會救助法》的改革,讓台灣的社會福利體系更臻完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