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受邀康華禮拜堂康照會分享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生命故事」

2025/07/04 21:15
6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巴金生活報記者小尖台北報導】本會副總幹事李瑞娟於五月廿九日禮拜天至康華禮拜堂康照會分享,講題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生命故事」,透過真誠分享,與會成員深受感動。

    李瑞娟首先感謝林志榮長老及本會發起人翁念葛的邀請,並定義出自己認為的照顧者,「當成了母親後就已經是一位照顧者了。」顛覆了一般人對照顧者要照顧年邁雙親的狹隘定義。她除了分享自己與巴金森老公的生命故事,也提醒大家,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要重新檢視生命中的順序,把握時間跟家人重新連結的可貴。」以下為當天演講收錄: 

 

大家好,今天感謝翁念葛弟兄奔波促成,還有林志榮長老的邀請。我是在2020年和志榮長老合作一本書,叫做《事奉有夠神》,當時我擔任主流出版社特約主編,一直到現在都受他很多照顧,再次感謝康華禮拜堂有這麼好的牧者,也很高興今天能有機會來分享我自己的生命故事。

 

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生命故事

我自己對「照顧者」的定義是「我婚後成為媽媽,就成了照顧者」。照顧我的小孩,這通常會伴隨產後憂鬱症,因為剛生下baby的我,才出院第一天,嬰兒為什麼哭,我完全無能為力,而且我身體尚未恢復呢。但是後來漸漸的我透過學習,從親友、從書籍、從網路,從我想要獲得答案的各種途徑去更了解整個照顧寶寶的過程,練習,愈來愈得心應手,因此愈來愈掌握孩子的狀況,也慢慢恢復我自己身體的健康,然後一起成長,悠遊在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中。


這是我自己對照顧者最早的認識。這當中,我調整工作型態,調整從小姐到成為母親的心態,家務事、職場,還有成為一個妻子和媳婦的角色。這時期,我這個照顧者是這個孩子,是因為獲得了、才照顧,所以獲得是喜悅的,照顧起來就是開心的,有盼望的。

 

結婚第13年,2012年,在一個除夕早上,我先生跟我們說,他好像得了巴金森氏症,但是還沒有確定。之後的半年,我們中醫西醫、找遍書、最後在台大確定是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那天我們夫妻坐在巴金森中心,呂護理師鼓勵我們,路還很長,不過我的眼淚還是一直掉下來。之後,我好像走進了一個隧道,很長很長的隧道,我先生也是,女兒當時已經12歲,知道家裡發生甚麼事,知道爸爸生病了,我們可能會面臨一些家庭危機。但是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沒人知道該怎麼做?

 

這階段,我成了要照顧先生的照顧者,但他是因為失去了健康,某種角度來看,我則是失去了先生的保護。人一旦生病,不管甚麼病,都會面臨失落與哀傷,這跟獲得小baby的照顧者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家中有人生病,會面臨哪6大衝擊?

我擷取一些資料給大家參考,當家裡有人生病,通常會遇到以下衝擊:

 

1、照顧衝擊

對主要照顧者(通常是配偶或子女)來說:身體負擔:需協助病人走路、如廁、穿衣等,特別是病情進展後。情緒疲憊:長期照護易導致壓力、焦慮、甚至憂鬱。睡眠不足:患者可能有夜間翻身困難、頻尿、夢境行為等,影響照顧者睡眠。角色轉換困難:從「伴侶」或「子女」變成「照護者」,心理適應不易。

 

2、經濟衝擊

醫療與照護費用:長期用藥、復健、定期回診,以及可能聘請看護等開銷。工作影響:照顧者可能需請假或辭職照顧。若病人仍在工作階段,會因動作變慢或身體不穩定而提早退休或失去工作。無形支出:交通費、輔具(如助行器、扶手)、無法預測的急診或住院。

 

3、關係衝擊

親密關係改變:配偶間親密互動,可能因疾病而受到影響。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可能無法理解父母的情況,覺得壓力或疏離。家庭衝突增加:因照顧方式、財務分配或其他壓力而發生爭執。

 

4、溝通衝擊

隨著病程,語言表達變慢或不清楚,溝通變得困難。情緒表達減少(面部表情僵硬、聲音單調),容易被誤解為「冷漠」或「不在乎」。

 

5、社交衝擊

巴友退出社交活動,孤單與自尊心下降。家庭也變得封閉,減少參與社交或活動,擔心外人眼光或難以應對突發狀況。家人可能缺乏資源與支持,不知如何應對病情變化。

 

6、資源衝擊

家屬初期對疾病不了解,對未來充滿不安。不知道該從哪裡尋求幫助(如:社會福利、資源連結、支持團體)。

 

而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是後來經歷過後,這幾年才慢慢有時間去回頭看,才知道喔,原來當時經歷過這些風暴,而我們居然走過來了。

 

風暴中有一種情緒叫哀傷

回首過去,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在風暴中,我們家所有人,包括我公公婆婆、我爸爸媽媽、我小孩、我先生、我自己,都經歷了一種情緒,這情緒叫作哀傷。

 

我想只要是人,都曾經有過這種情緒,只是每個人表現不同。我自己是藉著工作麻痺自己,當時我在中時媒體集團擔任主管,負責政府標案,帶著四位組員。我先生則是在那一年發現生病後半年,就被企業資遣了。然後就在家。每天打電動,只有吃飯才會從書房出來。我女兒4點下課回到家,不知道要跟爸爸講甚麼,就坐在客廳看電視寫功課,一直到我8點下班回到家才吃飯。那時候我們小家是這樣,氣氛很凝重。我爸媽家也很關心我們,但是沒人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哀傷的意義是甚麼?

在一位心理醫生李維的書裡,我找到了答案。他透過成年人失去父母親的哀傷來讓我明白,哀傷的意義。他說,父母親的去世,通常會讓我們感受到內心深處有種前所未有的失落感。

 

哀傷是一種失落感,我們哀傷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所以我理解了我哀傷的原因,我先生失去了健康,我則失去了我先生的保護,我小孩則失去了父母的疼愛,因為父母自己都沒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整個家庭都被捲進風暴內,哀傷情緒讓我們像被擊倒的巨人,倒地不起,爬不起來。去問親友,聊天,也無法解決我的內心衝撞,現實問題依舊。

 

我真的很痛苦,是耶穌祂主動來敲我的心門。後來我就受洗,也把全職工作辭掉,當時我只有一個意念,有再多錢也沒用,我想要一個幸福的家!

 

同時,哀傷讓我明白,提醒我去追求生命中一些重要目標,否則我們會天真以為時間還很長而延遲行動,藉著提醒與我們所愛的家人之間連結的可貴,哀傷給了我們機會,讓我重新檢視生命中的重要順位。人有許多選擇,我當時列了一些清單,一條是開心的路 (例如離婚就不用照顧先生了之類的短暫開心)、另一條是很苦的路(例如繼續照顧先生),我應該是立刻決定,走一條苦路,我相信許多婦女也是會選這條路。

 

後來,我先生繼續工作,我則變成特約記者,賺的錢雖然不多,但吃的用的都充足,當初我選擇的是一條苦路,我想要一個幸福的家,就這樣,居然14年過去了! 當初想的壞事都沒發生,而且還從長長的隧道中走了出來,讚美主!

 

今年成立巴金森協會

今年1月,我先生得巴金森第14年,主憐憫他的辛苦,讓他從職場退下來,今年57歲的他,邀集30位好朋友,成立新北市巴金森社會服務協會,包括翁大哥也是我們的發起人之一,再次感謝他。發下這兩期報紙,我們協會希望透過網路和實體的宣導,讓更多失能的家庭不要畏懼風暴,讓他們知道目前正在經歷甚麼,我們可以有甚麼選擇,以及那個美好的盼望。

 

我知道許多人他們對於年邁父母是不想扶養的,不是做不到,是害怕做到。有時候社會沒有給他們一個範例,怎麼做? 我想這也是我們協會的目標。也希望有感動的人可以加入會員,未來一起努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