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轉的審查 失控的現實
台灣對於加熱菸的政策一直處於膠著狀態,這兩年來,政府雖聲稱正在進行審查,至今卻毫無結果,使得市場處於模糊地帶,非法產品大行其道,反而讓使用者面臨更多風險。
從全球趨勢與科學實證來看,台灣加熱菸政策的遲滯不僅脫離現實,也背離了公共衛生的核心精神。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目前美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皆已開放加熱菸上市,且早已建立了監管制度,將其納入稅收與公共衛生規範中。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DA)在2020年即核准特定加熱菸產品上市,並明確指出其在「完全轉換」的情況下,可減少成年吸菸者接觸有害物質。這不是行銷話術,而是基於科學的公共衛生政策。
反觀台灣,針對加熱菸的審查不僅遲遲未完成,還讓走私產品大量湧入。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在2025年前四個月查獲的非法加熱菸產品數量達近97萬包,相較2024年同期成長了近九成,顯示加熱菸市場在短短兩年間呈現爆炸性成長;此外,由於合法產品尚未上市,也導致愈來愈多吸菸者從黑市接觸未經查驗的加熱菸產品。
令人不解的是,主管機關一方面以「保護公共健康」為由,遲遲不完成加熱菸的審查程序;另一方面,卻又無法有效打擊地下市場的氾濫,造成市面上充斥大量未經查驗、來源不明的非法產品,讓原本應受保護的國人,反而暴露在更高的健康風險之中。這種政策落差,不僅削弱了法規的公信力,也讓公共健康的初衷淪為空談。
事實上,台灣需要的是一套建基於科學的政策,而不是政治與意識形態的角力場。過去政府主張「審慎管理」,但兩年來的空轉審查已說明這種保守做法根本無助控菸,反而加劇市場失序與健康風險。將加熱菸正式納入法規體系,才能讓政府擁有監管的主導權,也能透過課稅挹注健保財源。
當世界已逐步從「全面禁止」走向「風險分級管理」,台灣卻還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中打轉,再拖下去,黑市只會繼續壯大,稅收持續流失,民眾接觸非法產品的風險也只會更高;政府若有心要控菸,就該從最基本的法治做起,儘快完成加熱菸審查,將其合法上市、納入管理,讓整體政策回到科學與理性的軌道上。這不只是吸菸者的呼聲,更是所有希望建立透明、有效制度的國人共同的期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