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廢玩具再製成時尚椅 綠腳印賦予塑膠新生命

2025/07/04 21:00
3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黃子珊、彭晨喻/桃園市平鎮區報導】在台灣,約九成的兒童玩具是由塑膠製成,平均使用壽命僅六個月。一名孩童從出生到十二歲,會累積近一公噸的塑膠玩具,這些物品在製造與廢棄過程中大量釋放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長期衝擊。面對這樣的問題,綠腳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解方,將無法再使用的塑膠玩具進行拆解分類,再製成具設計感的時尚椅子,如「露露椅」、「珊瑚椅」等。從廢棄物中創造價值,讓塑膠重新活一次。

↑綠腳印負責人鄒文博展示以回收塑膠玩具製成的再生產品「露露椅」與「珊瑚椅」,展現廢棄物再利用的創新設計。攝影 / 黃子珊

這場「玩具重生」行動的起點,來自綠腳印負責人鄒文博,他擁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並且是「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副理事長。多年來,鄒文博與協會推動二手玩具的回收與再利用。然而,他也發現,在回收體系中,約有三成的玩具因材質複雜或損壞嚴重,無法再度使用,只能被當作垃圾處理,這些曾帶來歡樂的玩具,最終成為被排除在資源循環之外的廢棄物。

為了解決塑膠資源無法再利用的問題,鄒文博決定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2021年,在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支持下,創立了綠腳印,由鄒文博擔任負責人,開始了以回收廢棄玩具、推動塑膠再生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實驗。協會執行長張維庭表示,協會過度依賴政府補助與捐款的財務結構,使其難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成立綠腳印作為社會企業的分支,減少了對外部資金的依賴,並開創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保障協會未來的穩定運營。這一創舉不僅突破了協會的財務困境,也為綠腳印的使命與行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

塑膠再生之路:從玩具到生活的循環經濟實踐

在推動循環經濟的道路上,綠腳印選擇了一條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從廢棄玩具中找回價值。這條路徑,不僅需要科技與創意,更仰賴大量人力的共同參與。尤其是來自玩具圖書館志工們的投入,成為這場資源再生行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每年,超過兩萬名志工參與綠腳印的玩具拆解作業。他們在動手拆解的過程中,同步學習分類、資源回收與永續利用的知識。鄒文博透過解構一台玩具車的流程來說明拆解步驟:從車頂、車輪、底盤、彈簧、馬達等零件,一一拆解並細緻分類,這不僅讓志工了解拆解的每個步驟,也加深了他們對資源回收的認識。

在這樣的拆解與學習過程中,環保意識也悄悄進入家庭生活——鄒文博分享了與女兒的一段對話。女兒曾因為好奇,向他提出了一個單純而直白的問題:「為什麼不做垃圾分類?」這句話經由鄒文博在社群中分享後,意外地促使了社區回收率的提升。這也再次證明,環保教育的起點,其實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分選到設計:綠腳印打造玩具再生循環鏈

在廢棄玩具的回收流程中,塑膠材質的分類是重要且棘手的一環。鄒文博說,綠腳印目前主要採用「水分法」──根據塑膠材質密度的差異,以沉浮方式進行初步分選。這種方式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對於如ABS塑膠這類密度較高的材質分類效果良好;然而,對於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密度接近的塑膠,則效果可能稍顯不足。

過去,綠腳印曾與工研院合作,使用「拉曼光譜儀」進行塑膠成分的掃描分析。這項技術的原理類似於「照塑膠的指紋」,每種塑膠的分子結構就像每個人獨特的指紋一樣不同。當雷射光照射到塑膠上,塑膠分子會回傳一組獨特的光譜訊號,這就像是塑膠的專屬「光的指紋」。拉曼光譜儀記錄下這些光譜訊號,並將其與已知塑膠的指紋資料庫進行比對,從而快速辨認出塑膠的種類。此技術可達到99%的分類純度,顯著提升再生材料的品質。然而,高昂的設備與自動化產線投資成本,使得綠腳印難以長期負擔。如今,只能回到水分法等基礎方式,在有限資源中持續推進分類工作。

在分類回收之後,綠腳印與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一同將可再利用的玩具修復、消毒後轉贈給需要的孩童。而那些損壞嚴重、無法再利用的塑膠玩具,則被粉碎、清洗後製成再生塑料,交由點睛設計團隊接手,轉化為創新家具。

這條從物料回收、材料再生,到產品設計與製造的路徑,是一場民間與設計力量攜手完成的「再生循環鏈」。其中,「珊瑚椅」便是代表作之一。這款椅子融合了珊瑚意象與海洋保育精神,使用約45%再生的聚乙烯(PE)塑膠製成,兼顧兒童與成人使用需求,並可堆疊組合成大型共享座椅。透過設計,環保與減碳理念不僅落實於產品,更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象徵著「再生不只是回收,而是全新的生命形式」。

↑ 玩具盒子透過回收廢棄玩具,將其轉化為再生材料,實踐循環經濟。製圖/彭晨喻

從教育到行動:推動玩具循環再生與環保意識

鄒文博表示,綠腳印通過教育與實體活動,讓大眾更清楚資源循環的價值,並積極將這一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他們設計了多項環保體驗活動,例如「玩具拆解課程」,孩子們在課堂上會親自拆解壞掉的玩具,並學習如何提取其中可再利用的零件和材料。這個過程讓孩子們了解,「廢棄」並不等於「無用」,而是可以進一步循環再生的資源。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學習體驗,更是一個深刻的環保教育過程,也幫助孩子們從小培養資源重複使用的觀念。

除了玩具拆解課程,他們還推出了結合STEAM教育的「搶救公仔大作戰」。STEAM教育融合了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五大領域,強調跨域學習與動手實作,培養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項活動中,綠腳印回收民眾捐贈的二手小公仔,將其包入手工皂中,賦予舊物新的生命。

孩子們必須勤加搓洗肥皂,才能將「被困住」的公仔救出來。這種以遊戲方式呈現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參與感,也讓洗手變得有趣又充滿期待。與其一味告知洗手的重要性,不如讓孩子在「搶救公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整個活動結合創造力與環保意識,傳遞了「資源再生」與「減少浪費」的理念。

此外,綠腳印創立了全台唯一的二手玩具示範基地——「玩具盒子」,這是一個不僅販售二手玩具的場所,更是環保理念推廣的中心。這裡的玩具來自於社會各界的捐贈,經清潔與整理後,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販售,讓家長們能夠選擇購買二手玩具,而非直接購買全新產品。這樣不僅能減少浪費,還能延長玩具的使用壽命,減少製造新玩具所需的資源消耗。此外,鄒文博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改變家庭的消費習慣,讓父母和孩子們更加關注環保,並將「減少浪費」的理念貫徹到每次購物和使用的選擇中。

這條路或許困難重重,設備與資金從未充裕,但每一位參與的志工、每一件重生的玩具、每一個願意嘗試的合作夥伴,都是改變的起點。綠腳印用行動證明:當回收不只是回收,而是重新賦予物品與人意義的過程,永續便能在日常中生根。

採訪側記

在玩具盒子的店面裡,我們看到許多二手玩具,其中一些甚至是全新未拆封的。這樣的場景讓我們反思,也許我們並不一定要購買全新的玩具,二手玩具同樣能帶來樂趣。而且,以更低的價格獲得相同的快樂,不僅能減少開支,還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