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推埕出新

2025/07/23 12:00
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跳脫傳統批發 再現商業風華

提到早起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大稻埕這三個字,這裡曾經是臺北茶葉和布料的批發重鎮,如今卻因為文創的潮流,重新走進大家的視野。

老字號青草 重整門面再出發

有著70多年歷史的姚德合青草號,是迪化街商圈將傳統產業結合文創最出名的例子,第三代老闆姚勝雄將原本雜亂的門面重新改造,融入充滿工業風的鷹架作為商品陳架。

姚德和青草號第三代老闆 姚勝雄

迪化街它這個 整個都開發成那個就是比較文創的概念

那文創的話 因為它影響到整個

這個商圈的一些商機

那當初我為什麼想要把它轉型

也是有這個契機啊

因為畢竟我們的事業是比較黃昏的事業

就是比較老人家 有一點老齡的生意

我全部都是把它全部改造 就是不管是陳架

像我們的陳架就是跟人家不太一樣

我們的陳架應該看得出來是用那個鷹架

我們是用鷹架來作我們的陳架

改良傳統青草 吸引年輕族群

除了改造門面外,姚勝雄也將需要長時間熬煮的傳統青草茶改良成可沖泡式的小茶包配上精美的包裝吸引年輕顧客。

姚德和青草號第三代老闆 姚勝雄

之前的青草茶 像我爸那一代的

他是做成這種煮的茶包

這個是屬於比較傳統的人會用這一包

那我們的年輕人族群就是以這個沖泡式的為主因為每個人現在都上班

上班哪有時間去煮這種東西

就是在辦公室都可以泡一杯來喝 那都是蠻簡便的

(記者旁白)

不過看似光鮮亮麗的門面背後,姚勝雄也與父親發生了不少的爭執。

姚德和青草號第三代老闆 姚勝雄

這個最大的原因是我父親 因為我父親比較傳統

當初要改造的時候就有一點爭執

所以他有一點對我有點不諒解

他認為說這個傳統 傳統行業就是有傳統行業的樣子

就是不需要再改變

改變一些 把它原來的那個味道把它所改變

但是我跟他溝通的時候 是因為我想 把它更年輕化

但是也不會失去這個 我們古老店面的味道

(記者旁白)

不只是姚勝雄的父親,同樣對於傳統與文創的結合感到憂心的,還有「屈臣氏大藥房」的第二十代傳人李永寧與他的母親李陳如菀,當初的他們將起家厝,出租給「世代街區」負責人周奕成,作為文創空間。

屈臣氏大藥房屋主 李永寧

我們家是大稻埕文創開始的第一家

當時房子快蓋好的時候

就有很多人跟我們接觸

那我媽媽就希望把這個房子租給一個比較

比較實在 比較老實的對象(房客)

我媽媽當初也是考慮到說

文創周先生看起來蠻單純的

文質彬彬 講話有條有理的

一方面想到說這麼斯文的人他適合生意嗎

他的收入會穩定嗎 這是我們的考慮

最後是整個房子都他們租用

他也非常有效率的分割成不同的部分

然後象徵性的帶入了一些大稻埕既有的一些行業

包括劇場藝術的行業 咖啡行業 布匹的行業

茶館的行業 還有一些賣店的行業

所以這樣的一個一個進來的

結合歷史 力求平衡

談到如何在文創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促進大稻埕的永續發展,李永寧表示,希望能透過文創的方式,結合過去的歷史與元素。

屈臣氏大藥房屋主 李永寧

從商業化帶到一個更有深度的

一個文創的這個產業 我個人覺得就是在新的方面

當然我們需要新的東西 而且要往前進步

也應該部分的注重老東西的這個延續

畢竟這些老的東西 老的行業 老的產品等等

對這邊的居民來講都是一個過往 都是一個歷史

在地居民接納創新文化

觀察近年來文創產業與大稻埕文化的結合,身為在地居民、同時經營甜品店的游添明表示,今日的繁榮景象,來自大稻埕居民包容開放的態度。

茶米鹿老闆 游添明

從1853年的頂下郊拼 落敗的人跑來大稻埕

在這邊落地發展 那後來後續是因為有一些通商的機會

所以在這邊不排外而且是很接納

接納彼此的一個文化

到現在的老街轉型 我覺得都保有那個

等於那個風氣 我認為商圈轉型在我們這邊

我覺得他是越來越好

那所以我們也自己努力 也要成為那好的一份子

守護與創新的大稻埕

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大稻埕注入新的活力,也讓這片歷史街區重新被世人看見。無論是堅持改造青草產業的姚勝雄,或是推動古蹟活化的李永寧,都努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尋平衡讓大稻埕的故事得以延續下去。

華岡新聞 劉亭寬 簡芷葳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