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版攝影 用光影寫故事
濕版攝影於1851年發明,並迅速成為19世紀的主流攝影技術。然而更方便的數位攝影快速發展,漸漸完全取代了這項技術,陳英華在台灣全心投入於這項失落藝術的傳承,曾在攝影界占有重要地位的他,始終不遺餘力地推廣與延續這項技藝。
濕版攝影師陳英華在2010-2015年當中,還是從事數位拍攝,更在全世界拿到了三十幾個獎,可惜全部都是關於數位的獎項。他想起聯合國有一個呼籲,所有的濕版攝影家都必須站出來,因為這項工藝技術幾乎快滅絕,那時候陳英華就決定重回濕版攝影。他一直希望改良整個濕版攝影,改良到現在的高頻、高感度,且充滿了細節。
濕版攝影的成像過程繁瑣。首先,在玻璃板上均勻塗滿火棉膠,接著帶入暗房處理,放入底片夾後立刻裝進相機曝光。整個過程必須在嚴苛條件下迅速完成。
無法掌控的濕版之美
陳英華認為濕版最大困難是被控制,很多人沒辦法駕馭濕版是因為濕版不受控制。只要有一點點變化,實際上產生的濕版影像就會不同,就不會產生很好的結果。人為能夠控制濕版95%,有5%要靠上帝,因為會自然變化,那是很奇特的,稱為突變型,所以濕版影像迷人是迷人在有5%來自上帝。
陳英華回想他曾經拍過一張不大的照片,它是一朵花,上面有一些紅色的顏色出現。那張他一直保留著,因為那張有變種,這個變種不是來自於他,那是人為控制不出來的,所以他一直留在身邊,是他最驚訝的一張照片,陳英華認為是老天給他的禮物。
光影之間流露真摯情感
陳英華表示,要知所為而為之,而不是不知所為而為之。首先一定要先知道為什麼要拍這張照,如果知道為什麼要拍這張照片,那就是作品,就會是有人味的照片。如果根本不知道這張要拍什麼,就亂槍打鳥,打了1,000多張回去,他認為不管是多好的作品,都不叫作品,那只叫做照片。陳英華覺得我們能透過真正的影像,真摯的影像去創造,強調的光跟影之間,來博取它最美好的一種畫面。
陳英華覺得到最後人一定會返璞歸真,當科技發達到一個極致,就會發現,可能會追求越單純、越簡單的東西,就越會成為一個越好的東西。
淡江新聞 宋琪 黃楷皓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