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橋的歷史印記
  
      
        
          
      渡槽橋的歷史印記
	烏山頭水庫主要截取官田溪谷興建而成
	工程浩大的壩體及大圳建築工法和土石材料取得極為艱辛
	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於規畫後1920年開工逐一完成
	八田技師採用大內區蒙正曾文溪底的沙石作材料
	1922年3月建鐵道運輸
	是個上層行火車下層走水流的人水共用橋
	1930年5月整個工程完竣後主要分成南北幹線分流
	南幹線拆官田溪渡仔頭溪兩槽橋鐵道路面為行車公路
	成為早期貫通全省的縱貫道台 一線
	此時兩座渡槽橋為名符其實的車水馬龍橋樑
	及至交通車輛增多原線已不敷使用乃新建台一線取代
	今日原官田溪渡仔頭溪渡槽橋被列為臺南市定古蹟
	渡槽橋被賦與新的樣貌新的功能成為自行車道
	是山海圳國家綠道上大圳之路的特色景觀
100年來渡槽橋的角色扮演多彩不但富歷史文化價值
且對臺灣交通經濟農業休閒發展作出多重貢獻
	今天渡槽橋輸水灌溉的功能持續運作如昔
	它見證了整個嘉南平原的演進和發展
	在槽橋上漫步迎面而來的是濃厚的歷史厚重感
公民記者 雅仁 台南官田區 採訪報導
	註記1 :
	渡槽橋就是輸送管道水流跨越河道、溪溝、圳溝和道路
	的架空水槽橋樑。由南至北分別是南幹線3座:「曾文溪渡槽」
	、「渡子頭溪渡槽」、「官田溪渡槽」;
	北幹線4座:「龜重溪渡槽」、「急水溪渡槽」
	、「八掌溪渡槽」、「朴子溪渡槽」。
	註記2 :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是目前世界僅存的半水式沖淤土石壩結構
	蓄水量達1億5千萬噸
	註記3 : 陳志昌,《芻議嘉南大圳輸水渡槽橋與日本工業發展》
	(財團法人紀念八田與一文化藝術基金會-雜誌刊載,民國92年10月)。
	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依其性質分為幹線總長度含導水路約100公里
	,寬約2.4至18.2公尺,水深約1.2至3.6公尺;支線主要有北港支線
	等52條,總長度約428公里,分線則是從支線分出來的較小渠道,
	分布於整個灌溉區域,總計146條,長度約729公里,此外尚有
	水利實行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約7,400公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