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社區營造的種子
尋找社區營造的種子
南港里山田園城市體驗活動暨成果展 追蹤報導
舊庄里 ”茶水間”(店仔口休閒農園) 與 中南里 什木工地(木工教室)


經由雨水回收系統的協作,在社區營造的偶然相遇
社區營造的課題,在南港舊莊的成果發表時,台大城鄉所黃麗玲教授清楚的陳述了關鍵的配套,包括: 感謝舊莊里張瑞芳里長的行政(用地取得)與預算的支援、


南港社大的潘文彬老師、林明淑老師,還有其他老師的合作(南港社大的社團與學校的支持)。


城鄉所學生所要負責的,除了農園空間的改造,還有公共事務的協調運作…。這當中,還有一段與中南街「什木工坊」在地合作的故事…。

帶著文化局公部門經驗與協助三灣梨果農行銷經驗的許森源先生,是什木工坊的夥伴,他在座落於中南老街,具有八十年茶行舊址的新生老屋中,分享了什木工坊在社區營造扮演的角色:
在「茶水間」(雨水回收系統合作案)或是「中南拌島」(中南街社造團隊)剛好台大城鄉所同學牽動了這個議題。什木工坊之前有辦好幾場講座,以老屋新生為主題,之後還會再配合在地的商家或者我們自己來分享裝潢技術的的經驗。其實老屋可以用這種方式再生,傳統技藝也可用這樣的方式與在地商家互動。什木工坊只是提供一個樣本,讓左右鄰居或商家能夠看到一個願景 ,喚起大家去思考社區營造議題的機會。


(店仔口休閒農園)「雨水回收系統」的協作,追蹤合作夥伴--「什木工坊」的 江鳴謙老師,對於「社區營造」協作過程與成果發表的觀察與對社區營造的期許…。江鳴謙老師曾以台北中正區崁頂的「豐仁藥局」,獲得「2018台北老屋新生銀牌獎」。接下來,我們就來採訪江鳴謙老師,尋找中南老街上的一顆「社區營造的種子」…


「我們也是來到南港之後才開始認識南港、知道中南街的故事。我們來到這邊兩年半,跟“社區營造”連結在一起是偶然的。與城鄉所的同學配合在一起,是以「茶水間」作為連結,城鄉所的學生有幾次來諮詢一些老房子的維修、修護 、利用…問題。 「茶水間」活動是學生所進行的社區改造,計畫要做一個社群農園。基地的規模很小。它就是一個很小的公園,預備做一個都市農園。」
「在做雨水回收系統的時候,冠杰跟若瑜很辛苦,冠杰為了搬水泥,50公斤重的水泥包壓壞了摩托車的緩衝器!」江老師回顧著小夥伴們的艱辛與付出。
今天去參加這個活動的時候,看到好多人! 其實,舊庄或是中南里是小小的社區,能有這麼多人去參加這個活動,(確實令人感動)!而且是透過你帶我、我帶你,大家彼此不管是老師也好,還是他們社區的這些農園的組長也好、成員也好,大家一起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開始感覺到 --
這件事情開始埋下一個「種子」。
你會看到「社區改造」正在發生…。所以現在舊庄這個社區,跟其他社區不太一樣了!這個社區至少在「人的交流」上面,大家會有一個共同的(休閒農園)空間,然後大家在那邊種菜分享。透過怎麼做酵素清潔劑、怎麼樣沖泡(天然)飲料、認識香草植物…,大家都一起交流。我覺得很難得的是年輕人加入社造,不管是台大城鄉所師生、南港社大社團,或是「什木工坊」在做的事情,
教育就只是一個種子而已。
今天看到的(成果展)場面,有幾個人帶動一些人開始做事情,其中又有幾組人帶動更多人分工,做更多的事情,這樣就很好。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成果發表會,像現在正在做的地方報導(公民新聞社報導)。 一個很小的篇幅、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產生了一個小小的記錄。可是...
這些事情就是「改變」的開始。
其實,「開(木工)教室的目的是要讓大家重新再動手做!」江老師期許的目的就是:
「這件事不難,大家就動手吧!」


回顧「茶水間」(休閒農園)的這些年輕的學生所呈現的--「去做」的精神。
學生們當初從「不知道怎麼跟社區相處、不知道怎麼跟里長相處、不知道怎麼跟老人相處、不知道該怎麼做雨水回收系統、不知道該怎麼種菜…」開始摸索。他們的方法就是單純的「熱情」!學生帶著熱情,雖然什麼都不懂,直接就去嘗試、去問、去摸、去看、去做…,
每個人去執行之後,就學會這些技能了。
這樣子的成果案例、熱情與執行力,沒有(社經地位)身份的區別,所以這一些年輕學生,他們可以是策展單位、也可以是執行製作時動手種田的人、他們可以在做工程的時候扮演: 配管的人、砌磚的人、填土的人…。
年輕人的熱情、學習力與執行力,會帶給這個社會(社區改造)更多的學習典範與希望!」

其實,社區的營造,在每一個據點的經營中,都在孕育著複製成功的種子。
這些年,學術單位的理論系統,透過學生的熱情,滲透到鄰里,除了務實的學習、尋求官方行政、預算的配合之外,此一案例,還加上了尋求在地商家(木工教室)的諮詢與協作。我們需要關照的是:在學生完成初期的熱情奉獻之後,市民休閒農園在日常維護的人力資源上,如何無縫接軌的由在地社團接手經營。幸運的是,南港社區大學在此地深耕多年,前瞻性的課程規劃,與長時間社團的孕育、將可以順利的承接休閒農園的改造成果。
而我們還要關照的是,如何呵護每一顆社區營造的種子,
讓社區民眾多一點走出戶外、參與學習、多一點「動手」-從市民農場的植栽,到簡易木工、水電、泥作…,動手修護我們的社區與家園。

感謝:
台大城鄉所 黃麗玲教授 及所有參與 社造的學生們
南港中南街 「什木工坊」 江鳴謙老師、許森源 先生
南港 舊莊里 張瑞芳 里長
南港社區大學 林明淑老師
南港社區大學 潘文彬 老師
南港社區大學 公民新聞社 優客 南港報導
相關報導:
一步一腳印的社區營造之路
https://www.peopo.org/node/466539
南港老街延伸參考資料:
[地方 #德成居、中南街、東南街] 偷走科技城旁邊那些遺留的老地方# 南港 Nangang Dist / 台北市 Taipei City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