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住宅社區的管理和設計
臺灣現在所說的老舊建築,其實很多都未滿50年。品質為什麼這麼差?很多應該都是「一建案,一公司」的建築業界經營模式所製造出來的。有一些是由建設公司與地主合建。不然就是用建設公司股東個人的名義去買地,再來與公司合建。這群股東同時登記成立多家建設公司,建案結束後,負責的公司也功成身退,結束營業。這樣可以規避掉保固責任,也可以避免日後被追稅。後遺症當然就是留下一堆偷工減料的建築物。
現在,政府在積極推動都更。但對屋主而言,一坪換一坪,扣掉公共設施後,居住面積變小了,土地持分也變少了,這應該就是難以推動的重要原因。建設公司分到的房屋出售後,搬進更多的住戶,居住環境變得更擁擠,交通壓力更大。這樣真的有創造出效益嗎?
其實,有些規劃比較好的住宅社區,裡面有共用的交誼廳、儲藏室、運動設施,甚至幼兒園。如果再加上可以讓老人共食的公用餐廳和廚房,並在附近創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那就更完美了。像淡海新市鎮,推出當時雖然價格便宜,但因交通不便,又離就業市場太遠,所以難以見到成效。
我覺得市中心的土地,寸土寸金,蓋商辦的效益其實比較大。郊區的居住品質則比較好。與其推動都更,不如先創造優質的住宅社區,疏散人口。再將市中心的老舊住宅社區,改造成商業中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