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迢迢到大埔

文字-A A +A

大埔鄉,一個你可能有點陌生的名字。

這個位於嘉義縣東南邊,與台南市楠西區、高雄市那瑪夏區接壤的鄉鎮,境內皆地處阿里山山脈範圍內,曾文溪貫穿全鄉,依山傍水,風光明媚,而這樣美麗的地方,卻不幸地是全台灣少數的無醫鄉之一。

 

大埔鄉原盛產稻米,但自從1973年曾文水庫興建後,稻田多數淹入水中,農業經濟型態被迫轉型,興建水庫雖然圓滿了嘉南地區用水的渴望,卻註定寫下了大埔鄉民謀生不易、人口外移的宿命,目前全鄉人口僅4554人,且大多數為老年人口。

 

群山環繞的大埔鄉,對外完全只能仰賴公路,省道台3線為全鄉交通命脈,下山須經曲折山路,距離嘉義市車程需兩個半小時;地處偏僻、缺乏資源,產業無法發展,使得年輕人口絕大多數前往外縣市就學、工作,山下也沒有醫生願意上山,因此造就大埔鄉長年皆為無醫鄉的窘境。

 

而這裡唯一能夠看病的地方,就是2002年,由衛生署實行的IDS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主要目的為協調整合平地的醫療院所、山地離島地區衛生所或診所,共組醫療合作團隊,增加醫療服務,降低偏遠地區的居民就醫上的困難與不便),整合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所設立的大埔醫療站。

 

今日我們實地走訪一趟大埔鄉醫療站,深入探討大埔鄉醫療資源的真實情況。

 

 

實地走訪後,我們發現醫療站的病患全數為老年人,他們大都獨自前去看病,經過深入了解才知道他們的子女都遷往都市定居,其中一位阿嬤告訴我們,「在這裡其實是很孤單的,尤其在我先生過世後……」,原本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的阿嬤,就診後仍分不清楚自己是因為身體,還是心理因素所帶來的不舒服。

 

醫療站於2002年成立,近幾年才提供較完善的服務。「過去沒有醫療站,去看病都要五、六個小時,撐得過去就算幸運,不管怎樣,有就是方便,沒有就是不方便。」「從古自今,階級都存在,總統和我們就是有差別,不用要求太多。」一位阿伯對於自己所處的地區醫療沒有太大的要求與期待,一方面是認命、知足,但這也是長期既定的模式、沒有能力改變的無奈心聲。

 

衛生所附設的醫療站通常只能提供比較基礎的醫療服務,若有重大的疾病還是得一路迢迢的到市區看診,但對於年邁的病患,長途的車程更令他們吃不消。然而,大埔鄉是個高度高齡化的鄉鎮,老年人身體發生意外的比例較高,慢性病更需要時常回診,儘管醫療站提供的資源能夠滿足基本的就醫需求,但與都市相比,在這裡看醫生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也訪問到當地駐診的醫師,林醫師認為台灣的醫療問題不是分布不均,而是過度浪費。都市裡的民眾只要帶著健保卡,一個感冒可以跑三家醫院,就醫方便反而會造成嚴重的浪費。大埔鄉雖是無醫鄉,當中的醫療資源仍有許多可以改進之處。但在人口、地形與交通的妥協下,似乎已達成最佳的平衡。

 

當我們深入了解偏鄉醫療實際情形後,我們改變了原先試圖改善當地醫療的想法。其實我們更應該先去關注、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感受、貼近他們的生活。這個社會上,有許許多多被忽視的聲音,舒適的生活往往會讓我們忘記關懷與同理心。我們想要以此紀錄片為號召,帶動大家多去關懷在地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事物,我們或許沒有能力改變現況,但一點一滴的人文素養在我們心中已開始萌芽。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Addison Hsu

台灣深根蒂固的問題..
需要有熱誠的醫生和媒體持續的關注 社會才會投以重視的眼光~

人文企業倫理小組

沒錯!
享有方便的交通與醫療的我們,應該要了解偏鄉的問題,並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9

加入時間: 2012.05.18

人文企業倫理小組

加入時間: 2012.05.18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醫路迢迢到大埔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