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街的生活脈絡反思公部門的行政協調─行政社造化街區參訪活動後記

文字-A A +A

 「行政社造化」這個聽起來有點生硬、陌生、冷冰冰的名詞,其實在官方運作背後是帶有暖暖的美意,但對於初次聽這名詞的人,總是忍不住要問一下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辦理行政社造化課程的目的又為何?從一開始發問者的角色,到擔任回答此問題的業務承辦人,一年多的社區營造業務,與社區夥伴的接觸中發現台灣社會中許多可愛的人們,正用自己最自在的姿態認真地生活著,更從中感受到施政與人民的切身關係,進而積極思考政策的運作與人民生活需求的對等關係與對話空間。

 

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推廣科/陳瑋鈞

「行政社造化」這個聽起來有點生硬、陌生、冷冰冰的名詞,其實在官方運作背後是帶有暖暖的美意,但對於初次聽這名詞的人,總是忍不住要問一下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辦理行政社造化課程的目的又為何?從一開始發問者的角色,到擔任回答此問題的業務承辦人,一年多的社區營造業務,與社區夥伴的接觸中發現台灣社會中許多可愛的人們,正用自己最自在的姿態認真地生活著,更從中感受到施政與人民的切身關係,進而積極思考政策的運作與人民生活需求的對等關係與對話空間。

相對於為社區夥伴開設的「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課程」,行政社造化的課程是針對公部門行政人員而開設,在分工趨細、不同專業各司其職的龐大公務機關運作中,公部門之間不同局處、局內部不同科室的交流、溝通顯得匱乏與重要,需要用力經營建立管道,才能到達政策資源的整合。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行政社造化參訪活動從去年的新竹關西街區到今年的三峽街區、大溪街區參訪,除了不同城市的街區樣貌,兩年的參訪主題也也微妙地相彼此呼應,去年觀摩其他縣市政府對於街區資源的整合,是公部門間的資源串連,今年則以在地居民自立尋求資源並串聯資源的過程為參訪重點,從貼近生活的角度觀看他們對於街區的期待。老街對於觀光客是休閒遊憩的場所、對於商家則為經濟效益的來源、對於公部門則有在地文化與觀光的價值,然而,對於當地居民而言,老接其實就是安頓未來生活的棲點,現在,在兩梯次的參訪活動中,我們看到身為「主角」的居民,他們不斷累積的努力,創造自己生活中充滿魅力的空間。

除了牛角麵包之外的三峽

提到三峽老街,除了牛角麵包,你還想到什麼?在林?任老師的導覽下,我們認識了三峽老街從日治時代發展的歷史沿革,更由老師親身參與的古蹟搶救保存運動,感受到在地人對於居住地方的熱情與愛。從居民角度思考的保存方式與官方的計畫,這兩者中間能有多大的相容契合度?綜觀台灣近二十年來的古蹟、老街區、聚落保存,幾乎都是以社會運動的姿態,搶救的方式對抗公部門的新興計畫,保留下來的街區,公部門經費挹注,經歷二十多年的磨合,呈現今日的樣貌,二十年前的搶救運動青年,現在成為當地老師並擔任導覽員,身負使命地訴說著三峽老街這個沒有結尾的故事…;接續登場的是返鄉青年林峻丞,他為老舊肥皂工廠創造故事與品牌,思考的不僅是商業利益,更不斷投入對土地與社會關懷,從號召志工淨溪活動、到對弱勢家庭小朋友的陪伴輔導,讓這塊土地更有溫度;而在山區的白雞山莊,吸引外地藝術家落腳,並成立家庭美術館。種種因為無私的愛而凝聚產力的力量,在不同世代,同樣的三峽地方持續上演著。

保留住記憶也保留了生活的大溪老街

大溪老街華麗的山牆立面令人讚嘆,繁複細膩的交趾陶,色彩豐富各具巧思,且絕無一家重複,日治時期因林業與水運之便發展而成的街區建築,融合當時代中西風格,其象徵圖案更融入台灣特有風土民情,這樣獨特的建物街區也是日本遊客熱門觀光景點,經由這次的參訪,我們瞭解保存工作背後的歷程,將近二十年前提出前瞻性「大溪之寶」選拔活動,老街區就這樣透過獎金的誘因保存下來,感受到當地居民的質樸可愛性情,從原本的無感,到競爭意識下引發對於自己居住老屋的認同感與榮耀感,每戶都是獨一無二且值得保存,令人不得配服當時的鎮長有勇氣接受曾梓峰老師的建議,在以保存為目的的前提下,將人性與政策融合考量,辦理牆面選拔比賽,並透過輔導團隊進駐街區與居民溝通努力下,維持了現在生活與老立面共融共存的樣態。在講求績效與成果的公部門,這是一場實驗性的賭注,但因為是在地人鎮長發自內心的保存聲音,才會如此勇敢下決策。

從回歸人民生活脈絡中找尋施政動機

或許,上述的例子還是無法解釋「行政社造化」到底是什麼?與其回答標準答案「在公務體系中建立合相溝通的機制」,寧願跟你聊聊這幾個在地經營的小故事,這些人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的初衷,為生活的地方更美好的單純理念;再想想身在公部門握有資源的我們,試想下一個計畫擬定前,可以先把自己想像成當地居民,可以多瞭解點地方、多做點功課、多聽聽當地人的想法、多問問公部門內其他相關的計畫,在行政工作中,自主性的進一步思考,主動連結能真正融入生活、藏民於心。

社區營造不僅是居民自己的工作,行政社造化更不僅是理想口號!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0.03.16

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加入時間: 2010.03.16
10則報導
0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有了地基,你想打造怎樣的房子

2011-11-23
瀏覽:
1,787
推:
0
回應:
0

2011文化資產月刊-本月主打星:紙寮窩

2011-08-25
瀏覽:
4,673
推:
0
回應:
0

2011文化資產月刊-本月主打星:北斗

2011-06-15
瀏覽:
3,388
推:
0
回應:
0

新莊社區大學生態農園—找回人與土地的親密感

2010-06-24
瀏覽:
4,755
推:
5
回應:
1

99年度臺北縣社區營造人才培訓活動

2010-05-11
瀏覽:
2,973
推:
2
回應:
0

我聽!我看.港邊的日子

2010-05-07
瀏覽:
2,492
推:
9
回應:
2

用藝文改變社區─「芬第夏宮都會生活美學」

2010-04-14
瀏覽:
3,726
推:
2
回應:
2

黑金與黃金的交會—猴硐的故事

2010-04-07
瀏覽:
4,058
推:
8
回應:
2

凋零後的再生文化─堅韌的柑腳生命力

2010-04-01
瀏覽:
4,538
推:
9
回應:
1

從老街的生活脈絡反思公部門的行政協調─行政社造化街區參訪活動後記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74篇報導,共12,81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74篇報導

12,81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