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屈得雪!荖葉終獲正名為安全食材 張育銓教授開啟傳統食材新商機
冤屈得雪
荖葉終獲正名為安全食材 開啟傳統食材新商機
學者十年深耕終迎成果
圖/截自臉書.
被誤解的荖葉正式「登錄」餐桌
【台北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報導】
「衛福部食藥署終於公告『荖葉』為安全食材!」這則消息在產官學界引發熱烈迴響。其中,最感欣慰的莫過於長期投入研究與推廣的台東大學醫療人類學張育銓教授。今(14)早,張教授在社群媒體上發文,以揶揄的口吻提及自己這些年將積蓄全數投入荖葉推廣的心路歷程,並感謝許多一路支持的關鍵人物。
過去十餘年,荖葉因常與致癌的檳榔子一同嚼食,被社會大眾連帶視為危險的「毒物」,導致許多將荖葉用於料理的業者頻遭檢舉與裁罰。張育銓教授指出,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污名化。他強調,學術研究至今並沒有食用荖葉會致癌的直接報告,這正是他敢於站出來推廣的核心底氣。如今,隨著食藥署正式發文公告,將乾燥後的荖葉列為「可供食品使用的原料」,無疑是對張教授及其團隊十年耕耘的最大肯定,也為這位曾被笑稱「太瘋癲」的學者,畫下一個甜美的休止符。圖/截自臉書.
六萬罰單催生請命行動
法規阻礙傳統食材之路
這場正名運動的起點,要追溯到一宗令人遺憾的罰單事件。兩年前,一位荖葉香腸的業者因販售含有荖葉的產品而遭到檢舉,被裁罰新台幣六萬元。這張罰單,成為推動修法的關鍵導火線。
當時,張育銓教授偕同廚師朱志揚、谷桑老師等專業人士,帶著這位陳情人前往立法院,向立委伍麗華女士請命。張教授在協調會上不僅帶來了各式各樣的荖葉產品,更用具體的數據說明荖葉的安全性與潛在商機。他指出,歐美及東南亞國家已開發出如面膜、精油、牙膏、洗手乳、護膚霜、衛生棉、香皂、茶飲等超過三百多種荖葉相關產品,網路搜尋更顯示超過兩千多種應用,商機極為可觀。
伍麗華立委在接手此案後,透過質詢與協調會深入了解問題核心,發現癥結在於衛福部食藥署的《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這套指引的申請流程不僅「難、貴、手續繁雜」,讓許多傳統食材如月桃、艾草等,都因無法負擔高昂的檢驗費用和複雜的行政程序,難以獲得安全食材的官方認證。這導致傳統食材一旦被檢舉,業者就會面臨新台幣六萬元以上的罰款,嚴重扼殺了在地特色產業的發展潛力。圖/截自臉書.
脫鉤致癌檳榔子陰影
荖葉迎向國際化多元應用
食藥署的此項公告,最大的意義在於將荖葉與致癌的檳榔子徹底脫鉤。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已證實,檳榔子本身就是第一級致癌物,是口腔癌的元兇。然而,過去社會大眾因將荖葉視為檳榔的配料,而讓荖葉承受了不白之冤。
事實上,荖葉不僅在亞洲許多國家被當作傳統藥材或香辛料使用,其葉片本身具有獨特的辛香、微辣與回甘的風味,在現代料理中具備極高的應用價值。它可以作為天然香料,用於醃製烤肉、熬煮湯品,或像生菜一樣包裹食材製作一口酥,甚至開發成新興的甜點與飲品。此次正名,為國內相關產業的投入與開發掃除了最大的法規障礙。
立法委員伍麗華、培瑜及陳瑩等人在過程中持續的協調與推動,亦是促成此案通過的關鍵力量。他們共同努力,讓政府正視傳統食材在符合安全標準下的應用價值,並最終促使食藥署修正僵硬的法規,為在地文化和產業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圖/截自臉書.
台灣潛力產業鏈啟動
業者與農民迎向新春天
隨著荖葉正式列為可供食品使用的原料,這項決策無疑為相關業者帶來了破涕為笑的理由。那位曾因荖葉香腸而被裁罰六萬元的陳情老闆,終於可以安心、合法地「重啟爐灶」,不用再擔憂隨時可能降臨的檢舉罰單。
對於農民而言,這項政策的轉變,意味著長期以來價格低迷的荖葉作物,未來可望透過食品加工、生技應用及觀光產業鏈的串聯,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與更穩定的市場需求。荖葉的「去污名化」轉型成功,不僅挽救了一個地方產業,也為台灣其他面臨法規限制的傳統食材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參考典範。
未來,在食藥署的標準化管理下,相關業者將可專注於開發更多元、更高價值的荖葉產品,從餐飲香辛料、特色零食,乃至於更深層次的精油、生技產品。張育銓教授十年來所預言的「可觀商機」將不再是空想。荖葉的故事,是台灣傳統文化、學術堅持與公共事務共同努力,最終戰勝偏見與法規僵化,迎向產業新春天的動人證明。圖/截自臉書.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