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前總統陳水扁肯定陳雷文學「筆比劍更有力量」

2025/11/11 23:53
15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台灣戰後重要且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陳雷(吳景裕1939~2025)於今年6月28日病逝。台文界特於11月1日假成大台文系台文講堂辦理陳雷追思會及陳雷台灣文學展開幕,陳雷之牽手張明美女士、親戚陳水扁前總統及許多台文界作家與學者均出席與會。

陳水扁前總統致詞(下圖)。

照片

吳景裕(1939-)祖籍為台南麻豆,為陳水扁夫人吳淑珍的堂兄。陳水扁致詞時表示,其擔任台北市長期間推動中正紀念堂更名及二二八轉型正義之理念均受吳景裕之精神啟發。吳景裕的家族長輩在戰亂中分屬三種不同政治立場,但吳景裕終身堅持走出自己的台灣文學道路,為台灣留下珍貴的文學資產。陳水扁總結吳景裕的文學路是「筆比劍更有力量」。

全體來賓於成大台文系追思會場合影(下圖)。

照片

吳景裕本名為「吳景榕」,因戶政登記人員筆誤而在戶籍上寫成「吳景裕」,在家族中仍習慣稱之為「景榕」。吳景裕畢業於台南一中及台大醫學系,後來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後定居在多倫多行醫。行醫之餘他也投入文學創作。因求學時期受中文教育故初期以中文創作。然沒多久後他就醒悟中文的殖民性而改用台語文創作。自1982年起他開始嘗試使用台語文創作文學作品。吳景裕的〈百家春〉是戰後第一篇探討二二八大屠殺的長篇小說,曾刊載在鄭南榕主編的《自由時代》雜誌。〈百家春〉為中文敘述、穿插台語對話的文體。當時台灣剛解嚴,仍壟罩在獨裁統治的恐怖氣氛。為順利將〈百家春〉稿件送回台灣,當時乃透過美國友人祕密將文稿送到鄭南榕手中。

吳景裕學會教會白話字後深覺白話字的好用而持續使用它來創作台文作品,重要的作品包含〈美麗ê樟腦林〉〈李石頭ê古怪病〉《永遠ê故鄉》《鄉史補記》《歸仁阿媽》《阿春無罪》《無情城市》《白色ê甘蔗園》《最後ê甘蔗園》等,包含小說、散文及現代詩,一生共寫作大約400篇作品,可謂台語小說之王。

《鄉史補記》(2005年金安出版社出版)以台南西拉雅族為故事主軸,是27萬字的台語大河小說,共花費6年時間才完成。透過鄉史補記小說可讓台灣人重拾台灣近代史的記憶。吳景裕同時也是1990年代重要台文雜誌《台文通訊》的共同發起者。台文通訊由鄭良光等人於北美發起創辦,初期於美國及加拿大編輯後才送回台灣印刷發行。吳景裕與張秀滿、蘇正玄、葉國基等人成立加拿大多倫多編輯群負責編輯台文通訊達12年,後來才轉由台灣的編輯部編輯。

追思會主辦人蔣為文教授介紹陳雷生平(下圖)。

照片

成大台文系教授兼發枝台語基金會執行長蔣為文表示,從吳景裕的文學作品可看到台灣近代史的縮影及對於人性的探討。吳景裕為具備諾貝爾文學獎水準的作家,可惜在中華民國殖民體制下文學界只吹捧中文而排斥台文,導致吳景裕的知名度有限。吳景裕生前非常強調使用台語及白話字創作台灣文學的重要性。他的最後兩篇遺作小說「沙藤kiā ê秘密」及「鹿寮á ê秘密」也是用漢羅台文及全白話字創作,並於生前委託蔣為文代為出版,預計2026年發行。由於吳景裕可謂台灣文學的國寶,發枝台語基金會特於今年六月頒發「第二屆發枝台語薪傳終身貢獻賞」給吳景裕以肯定他對台灣文學及台語創作的終身貢獻。

讀者欲了解更多關於吳景裕的故事及評語,可參閱亞細亞國際傳播社最新出版的《永遠ê陳雷:紀念追思文集》。也可參加由發枝台語基金會等單位聯合辦理的陳雷台灣文學展,於11月份在台越文學館的展覽及相關活動。

鄭邦鎮董事代表發枝台語基金會致詞(下圖)。

照片

台文筆會理事長陳明仁致詞(下圖)。

照片

台灣羅馬字協會創會會長張復聚致詞(下圖)。

照片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致詞(下圖)。

照片

陳雷的牽手張明美女士致感謝詞(下圖)。

照片

陳雷之文友合影(下圖)。

照片

陳雷之家屬與主辦單位合影(下圖)。

照片

陳雷台灣文學展於台越文學館開幕(下圖)。

照片

蔣為文教授致贈紀念品給張明美女士(下圖)。

照片

書法家陳世憲(左)書寫陳雷的作品(下圖)。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