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舞者到文學擺渡人:秀娜・詩娜以詩與圖書館重繪原鄉生命地圖

2025/11/11 11:58
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從舞者到文學擺渡人

秀娜・詩娜以詩與圖書館重繪原鄉生命地圖

 笠頂山上的詩意光芒

Sened Matalaq如何用閱讀縫合破碎的原民之心

 舞動與文字的交響

詩娜 Sened Matalaq 的生命擺渡

跨越歲月與地域的生命推薦

【屏東瑪家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報導】

        在人生的舞臺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在時間的洪流中,選擇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為生命注入更深層次的意義。此刻所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位五十出頭時選擇成為作家的女性,她的排灣族名是Sened Matalaq,這個名字如今也成為她作品上的筆名詩娜。她的故事,圍繞著一個人的蛻變、一本書的誕生,以及一段與原鄉、與文化無法分割的堅韌關係。她的選擇,雖然看似跨界,卻又全然是她生命軌跡的自然延伸。

        詩娜的「作家」身份,對於深知她背景的人而言,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她並非單純的文字創作者,她同時也是一間原住民圖書館的總幹事。這個位於部落中的圖書館,是她用閱讀築起的心靈堡壘,也成為她從舞者華麗轉身為文學擺渡人的重要見證。

天生舞魂

仁愛國小的靈動記憶

        時光倒轉,回到臺灣南端的屏東市。在詩娜的童年時期,她就讀於仁愛國小,那是一個充滿了時代印記的超大規模學校。當時一個班級多達六十人,一個年級有十六個班,全校學生人數超過五千人。在那個年代,學校的課間活動是一項集體盛事:五千多名學童在中庭或操場齊跳土風舞。

        在這樣宏大而喧鬧的場面中,年幼的詩娜已經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光芒。她的舞姿,在群體中顯得格外出眾——舒緩有致、靈巧婀娜,帶著一種渾然天成的韻律感。她的律動是如此吸引人,以至於旁人總會情不自禁地被她的節奏所吸引,願意一路翩翩隨行,共同舞動。

        這份天賦,註定了她將走上專業的舞蹈之路。其後的人生軌跡,幾乎是順理成章的發展:她順利考入明正國中舞蹈班,接著進入左營高中舞蹈班,最終以專業之姿,進入文化大學舞蹈系接受藝術洗禮。在那個年代,她的美麗與她的舞姿齊名,渾然天成,彷彿是為了舞蹈而生,將原住民血液中的熱情與藝術的精準表達融為一體,成就了一位卓越的舞魂。

 生命轉向

從舞臺中央到圖書館的寧靜

        然而,人生的劇本並非永遠照著預設的路徑發展。在完成了藝術教育,並經歷了人生的沉澱之後,詩娜選擇了一個極具份量感的角色轉換——回到家鄉部落,擔任原住民圖書館的總幹事。這個決定,標誌著她從以肢體為語言的藝術家,轉變為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化守護者。雖然職涯轉向,但舞蹈仍然是詩娜的最愛,她只是將這個領域暫時擺一邊,並未放棄

        這間圖書館,座落在歷經風災重建後的永久屋社區之中,它不僅是一個存放書籍的空間,更是部落文化記憶與希望重建的微型基地。對於詩娜而言,這份職責帶來了一項嚴苛而甜蜜的「要求」:她必須大量閱讀。

        她曾深刻地闡述這種轉變:「為了這間座落在永久屋的圖書館,我必須閱讀,越讀就越多,越多就越讀。」閱讀對於她來說,不再是休閒或學術的要求,而是一種生命與文化的責任。在閱讀中,她發現了將自己過去與現在、藝術與文化、個人與部落「融為一體」的強大力量。這種感受,與她過去在舞臺上達到極致專注時的體驗是共通的:閱讀時,她的內心充滿了感覺與渴望,充滿了對家鄉山川的依戀,以及對父親和母親的深沉孺慕之情。她用文字的重量,承載了舞蹈時輕盈卻濃烈的靈魂。

 文學築路

以笠頂山稜線縫合破碎之心

        帶著這份對閱讀的渴望和對部落的責任心,詩娜在總幹事的工作中,開始了一場深刻的文化尋根之旅。她不僅是圖書館的管理者,更是一位紮實的田野調查者。她透過文獻閱讀、進行實地的田野調查,一步一步地重新認識家鄉部落古老而豐富的文化歷史。

        這場漫長的探索與學習,最終匯聚成一股不可抑遏的創作能量。她開始嘗試投稿、參加各類文學比賽,並屢屢獲獎,不斷累積她在文學領域的實力與自信。這是一個將自我療癒與文化傳承結合的過程——她透過文字的梳理與表達,將因時代變遷、社會衝擊,乃至於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破碎之心」,重新進行細膩的縫合。

        她創造的,是一個「有所可能」的完整生命圖像。這個圖像的邊界與指引,被她具象化為一個堅實的意象:「那條線,就是部落後方的笠頂山陽光升起時的山稜線!」這條山稜線,不僅是部落日夜守護的屏障,更是原鄉精神的象徵、希望的起點,以及詩人生命哲學的最高峰。

詩人誕生

以詩之名駕馭文字的芬芳

        經過多年的淬鍊與沉澱,五十出頭的詩娜,終於將這股噴薄而出的生命能量,化為一本沉甸甸的詩集:《在山稜線上寫詩》。這本詩集收錄了一百多首詩作,每一首都是她用腳踏實地的田野經驗和心靈深處的舞蹈律動寫就。書籍的出版,是她從舞者、總幹事到作家的最終確認——秀娜 Sened Matalaq,已然成為了真正的詩人詩娜。

        她成功地以詩之名,駕馭了文字的力量。她的詩歌,不再是單純的抒情或描寫,而是一種綻露祖先留下來的話語芬芳的媒介。透過她的筆觸,那些古老的智慧、部落的情感、與山川萬物共存的哲學,得以穿透時空,被現代社會所聆聽和珍藏。

 詩意可以承載無限世界

        詩娜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勵志典範:生命可以不斷轉型,只要有愛與責任作為驅動力。她從舞蹈藝術的巔峰,轉身投入原鄉文化的復振工作,最終在文學的世界裡找到了靈魂的最終歸宿。

        我們以最高的敬意與祝福,鼓勵這位五十出頭的詩娜,繼續她偉大的書寫計畫。期待她不僅能持續描繪大武山下的故事、記錄玉山下的子民,更能將目光放得更遠,遠及遙遠的喜馬拉雅山脈,去追尋人類共通的詩意與生命哲學。

        因為,她已然證明:「不論世界有多大,詩意都能承載。」

詩娜,這位詩人、這位原住民圖書館的守護者,以她堅韌的生命故事告訴世人:閱讀和藝術的力量,足以縫合任何破碎,指引我們找到屬於自己、那道在山稜線上閃耀的希望光芒。

        或許,買本《在山稜線上寫詩》來讀,我們也能在她的詩句中,找到那份潛藏的詩人靈魂,與她一同,在文字與文化的旅途上,繼續前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