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到器 從心到藝」鶯歌手拉坯的傳承與創新 高豐玉以雙手延續陶藝的溫度與精神
華岡融媒體記者/梁瑋玲報導
新北鶯歌老街的巷弄中,陶輪轉動的聲音伴隨陶土的氣息,流露出靜謐的韻律,這是鶯歌的日常寫照。鶯歌豐陶藝坊老闆娘高豐玉說:「陶藝的塑性很強,是跟著心去轉的。」
▲高豐玉示範手拉坯技巧。 攝|梁瑋玲
從國中開始喜歡藝術,到因視力問題轉而投入陶藝創作,高豐玉一步步摸索、學習,將對創作的熱情化為日常。對她而言,陶藝不只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讓心沉靜下來的生活方式。面對時代變遷與數位浪潮,她選擇用雙手延續傳統,讓陶土在轉動中繼續訴說文化的故事。
▲高豐玉取出燒製完成的陶器。攝|梁瑋玲
高豐玉多年來專注於手拉坯的創作與教學,見證傳統技藝在現代的轉變。她指出,技藝傳承雖然受到重視,但願意長期投入學習的人仍不多,因此人才培育成為最大挑戰。為了讓更多人親近陶藝,她開設體驗課程,並以包容和鼓勵取代嚴格標準,讓學員能在創作中重新找到自信。
▲展示架上擺滿學員與老師的作品。攝|梁瑋玲
高豐玉表示,「玩陶容易,做陶難。」手拉坯是一門需要長時間磨練與耐心的工藝。許多學生在初學時,作品常常因為燒製後出現裂痕而感到失落,她總會提醒:「不完美也是創作的一部分。」她認為,老師應具備足夠的包容,理解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挫折感,引導他們從錯誤中體會陶藝的樂趣與深度。
在創作上,高豐玉也融入現代人的品味與實用需求,讓傳統技法能投入生活。她表示,過去不開放客人選色,是為了保留釉色自然產生的變化;如今,更多人想做出「屬於自己的陶藝」,她也開始讓學員自由發揮,只要作品能安全燒製完成,就讓他們親手創造專屬的藝術品。高豐玉也特別強調,「從無到有的過程,會讓人產生一種自信。」
▲彩色字母章讓學員能在陶土上壓出專屬的文字與符號。 攝|梁瑋玲
面對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高豐玉始終相信,唯有不斷的調整與學習,手拉坯這門技藝才能在時代中延續下去。她鼓勵年輕人:「不要急著做大作,一定要從最基礎開始學習,慢工出細活。」在她看來,每一次轉動陶輪的聲音,都是文化延續的節奏。當更多人願意親手觸碰泥土,這門古老工藝也能在新時代繼續發光發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