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逐浪尋根◆汗滴蘭嶼土

2025/11/03 17:51
1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南臺科大師生走進雅美族文化與永續智慧

在臺東蘭嶼的水芋田裡,南臺科大的學生們捲起褲管、彎下身子,親手拔起一株株芋頭。他們不是在農業實習,而是在參與一場名為「逐浪•尋根」的部落行動,透過實地體驗與文化交流,深度認識雅美族(達悟族)的生活智慧與永續哲學。
這場由南臺科技大學學生事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原資中心)主辦的部落參訪活動,結合通識課程「台灣原住民文化探討」,由盧彥光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朗島部落(Iraraley),以行動實踐原住民族教育與全民原教精神。
 

照片

親身實作體驗:汗水中的文化課 

學生們在水芋田中親手除草、採收芋頭,透過實作理解農作生活與永續智慧,感受土地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

照片

部落文化導覽:走進Iraraley的日常智慧
解說員向學生們介紹朗島部落的傳統建築、生活方式與文化演化,讓學子們從在地視角理解雅美族的文化根基。

 

從母語到農耕,文化在土地裡發芽
活動中,學生們在部落解說員的引導下,認識雅美族的族語姓名、生死觀、植物應用與建築智慧。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由部落婦女(kaminan)帶領學生進入水芋田,學習除草、辨識蟲害與採收技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不再只是課本裡的詩句,而是學生們親身體會的真實感受。這份來自土地的知識,讓學生理解原住民族如何在自然中尋找平衡,並世代傳承永續的生活方式。

照片

水芋田傳承:kaminan的教學時光
部落婦女(kaminan)帶領學生進入水芋田,細心解說種植與採收技術,傳遞農耕文化的艱辛與價值。

 

文化認同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實踐
學務長鄭淑真教授表示,此次部落行不僅是文化交流,更是環境教育的實踐。學生們與部落長老、青年進行深度對話,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原住民文化,並參與部落環境保護行動。
這場跨世代、跨文化的交流,不只加深了學生對蘭嶼文化的理解,也促進了文化認同與尊重,是大學教育結合社會責任的最佳範例。


從部落回到校園,讓文化多樣性持續發聲
校長黃能富表示,學生們回到校園後,將分享他們的參訪經驗,並鼓勵更多同學參與原住民族教育活動。透過這樣的交流與實踐,南臺科大希望建構一個尊重多元、彼此包容的校園與社會。

在蘭嶼的水芋田裡,看見學生們的手不再只是握筆,而是握著鋤頭與芋梗。他們的眼神不再只是看向課本,而是看向部落婦女的手勢與土地的紋理。這場「逐浪•尋根」的行動,不只是一次參訪,更是一場文化的深呼吸。我們不只是學習原住民文化,而是與它一起呼吸、一起流汗、一起成長。

照片

品嘗與聆聽:雅美族美食文化交流
學生們專注聆聽當地住民解說每道傳統美食背後的文化意涵,從食材到製程,體會雅美族的生活哲學與文化記憶。

照片

文化深度解析:族語與生命觀的交織
部落解說員深入說明雅美族的族語、生死觀、植物應用與節慶儀式,引導學生思考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層意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