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在台北舉辦
2025年,全球經濟在挑戰與機遇交織下演進。美國關稅政策牽動國際貿易格局,地緣政治風險未見緩解,美中競爭,對全球供應鏈與產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與此同時,AI浪潮迅速席捲全球 驅動產業創新與升級,並為各領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如何在變局中創造新局、強化產業韌性?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主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將「AI 躍飛 .量子啟航」為主軸,動員超過70名資深講者,於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及11月3日至7日,展開為期9天,共17場次的研討活動。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則從宏觀視角點出臺灣的優勢與未來方向。他指出,臺灣應善用 在資通訊、半導體與醫療等領域的深厚基礎,從硬體優勢延伸至軟體創新,融合文化與 科技,發揮獨特競爭力。他強調,以內需帶動外銷,推動服務業國際化,是讓創新能量 走向全球的關鍵,身為海洋國家,臺灣擁有良好風場與ICT基礎,更應鼓勵新創深度參 與能源及海洋經濟轉型,「期待在淨零碳排帶來的典範轉移過程中,未來臺灣能從能源 輸入國轉型成為新能源技術的輸出國,整合臺灣供應鏈的能量一起打群架」。施振榮榮強 調,新創不只是產業動能的來源,更是實踐「王道精神」的平台,呼籲臺灣以「合作取 代競爭」為核心理念,透過創新連結世界,讓全球看見「Created with Taiwan」的實力。
工研院同步發表「2026十大新創趨勢」,涵蓋從科技基礎到產業應動能,包括量子科技結合半導體、AI與通訊的「量無限」重塑產產業核本核心的「算金融」,帶動新金融模式興起;「隨經濟」反映API開放];「智船舶」因應淨零與海洋經濟發展,推動船舶智慧化;「風創能」能技術突破場域限制、提升效率;「能共融」強調運算與能源一體化,開創以算帶電的新格局;「鞏國防」展現國防新創向實戰化、聯戰化邁進;「軟機器」以仿生材料打破機器人剛性限制,拓展應用邊界;「強則性」則著重強化供應鏈與系統自癒能力,提升抗風險韌性;而「創世代」則揭示AI正重構產業與創投生態的發展方向。工研院指出,這十項趨勢象徵新創力量正深度滲透各產業核心,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縮影,更反映全球產業結構的再平衡。臺灣若能掌握此一趨勢脈動,結合研發能量、資本資源與與應用場域,有望在全球新創浪潮中建立策略定位,擴大產業價值鏈,並以創新實力連結國際市場,開創新一波產業成長契機。
照片
國家發展委員會詹方冠副主任委員
照片
研討會會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