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全民國防教育課結合交通安全宣導 提升防災與防衛意識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強化學生防災與防衛意識,於114年10月13日至15日,在大一必修課程「全民國防教育防衛動員」中,特別舉辦「災害防救與交通安全教育宣導」活動。此次課程邀請臺北市交通局交通安全守護團講師蒞校,以實例與影音方式進行交通安全教育,讓學生在全民國防教育中同步培養公民防災及安全駕駛的觀念。
一、交通事故數據震撼 青年族群風險高
講師首先引用交通部113年度統計數據指出全國交通事故共造成2,950人死亡、52萬4,000人受傷,平均每天有8人喪命、1,436人受傷。其中18至24歲青年族群約有166萬人,卻有198人因車禍死亡(占全體死亡人數的約6.7%)、97,327人受傷(占全國受傷總數約18.6%),這意味著,每5位受傷者中就有1位是年輕族群,顯示年輕族群在交通事故中為高風險族群。講師提醒,同學應養成正確交通安全觀念,避免成為統計數字的一員。
二、實際案例分析 讓學生身歷其境
課程中播放多起行車紀錄器畫面,讓學生直接觀察事故發生的瞬間與駕駛錯誤行為。學生透過討論模擬現場反應,理解事故背後的行為模式與風險因素。講師也強調,除了遵守交通法規,更要具備「防衛駕駛」的觀念,隨時保持警覺、預測他人可能的危險行為。
三、交通安全知識融入實務教學
講師以互動方式講解多項重要觀念,包括:
- 交通法規與讓車原則:在不同路況下應如何判斷「暫停讓」與「先行權」。
- 車輛死角辨識:說明汽車A柱與大車轉彎時的視野死角,提醒行人與駕駛注意盲區風險。
- 事故因素分析:從行人行為、駕駛習慣與環境設計三面向分析車禍成因。
- 行車安全距離計算與防衛駕駛:透過公式與案例,讓學生了解保持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四、培養全民防災意識 落實生命教育
北科大軍訓室表示,「全民國防教育」的內涵早已超越傳統的軍事防衛範疇,延伸至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護。交通事故正是一種人為災害,唯有建立防災與安全意識,才能真正落實「全民防衛」的精神。透過此次災害防救與交通安全教育的結合,學生得以理解防衛動員不僅在戰時發揮作用,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對生命的守護與風險的預防。學校期盼青年學子能以此課程為契機,在通勤、駕駛與公共環境中落實安全行動,展現現代公民的防衛責任感,為未來的防災體系與公共安全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