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災後危機!10萬噸「泥巴垃圾」想送台泥燒?
光復災後危機!10萬噸「泥巴垃圾」想送台泥燒?
關心民眾楊純宜表示:標準太嚴、數量太多,技術和時間上都行不通!
花蓮光復地區在經歷嚴重災情後,清出高達約十萬噸的垃圾和廢棄物。面對這堆積如山的廢棄物,花蓮縣政府傳出正在與台泥(台灣水泥公司)洽談,希望將其送往台泥的DAKA再生資源中心(俗稱「氣化爐」)進行焚燒處理。
然而,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民眾楊純宜對此表達了嚴重的擔憂,她認為這項計畫在技術和容量上都難以實現,並呼籲縣府必須公開說明具體的處理方案。
第一大難題:台泥焚燒設施「不是一般垃圾焚化爐」
楊純宜引述新聞報導指出,台泥的設施並非設計來燒「什麼都行」的垃圾。台泥設定了兩大嚴苛的門檻,災後垃圾必須符合:
1. 必須經過分類,把雜物分開。
2. 必須經過乾化處理(弄乾)。
【為什麼台泥的標準這麼高?】 楊純宜解釋:台泥的氣化爐跟我們一般認知的「焚化爐」很不一樣。
• 一般焚化爐:像烤肉一樣,採用「有氧燃燒」,目的是直接把垃圾燒掉。
• 台泥氣化爐:採用「貧氧燃燒」的特殊技術。它不是要把垃圾燒沒,而是要把垃圾轉化成高熱值的氣體燃料,再送到水泥窯裡二次燃燒。
• 正因如此,氣化爐對於氧氣和溫度的控制要求極高,因此只能接受分類「非常乾淨」的垃圾。
【災後垃圾根本不合格】 光復清出來的十萬噸廢棄物,狀況非常複雜:
1. 太濕! 這些垃圾被大量的淤泥包裹,含水量非常高,難以符合乾化要求。
2. 太雜! 裡頭不只有家戶垃圾,還混雜了事業廢物(商家或工廠產生的垃圾)。
3. 有毒? 更有許多被水沖毀的家電或電子產品,這些東西可能含有重金屬。由於重金屬可能混在淤泥或大型垃圾中,使得分離作業難上加難。
楊純宜強調,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花蓮各鄉鎮清潔隊將回收物二次整理後送至台泥,都有很高的機率會被退車。這次未經嚴謹處理的十萬噸「泥巴垃圾」,要符合台泥標準的可能性令人高度質疑。
第二大難題:量實在太多了,一年也燒不完!
除了技術門檻難以跨越,楊純宜指出,台泥設施的處理量根本無法應付這次巨量災後垃圾:
• 台泥設施每日僅能處理 200 噸的垃圾。
• 簡單計算:即使台泥的氣化爐全年無休(365天),一年頂多只能處理 76,000 噸。
• 這意味著,光復的十萬噸垃圾,就算台泥整整一年都不處理花蓮縣其他地區的正常垃圾,都還無法完全處理完畢。
她進一步說明,就算經過分揀,這十萬噸垃圾最終剩下五萬噸,也佔了花蓮縣一年總焚燒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楊純宜認為,台泥的氣化爐從設計上來說,根本不可能燒得完所有災後垃圾,它不是花蓮垃圾處理的「最終解方」或「最優解」。
呼籲縣府:別只丟給台泥,請公開說明處理計畫!
楊純宜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台泥會不會拒絕,而在於縣政府。台泥作為企業,可能會基於主管單位要求,不會直接反對縣府要求。
因此,她強烈質疑,花蓮縣政府必須清楚說明:
1. 用什麼方式和方法,來把這十萬噸垃圾「好好地分離出來」?
2. 在哪一個地點進行這些繁複的分離和「乾燥」作業?
3. 需要多長的準備時間才能讓垃圾符合標準?
最後,針對災情楊純宜對中央及地方政府提出以下幾點沉重呼籲,族人最需要的協助:安置、治水與生活保障,強調政府不該再「分你我」
• 立即協助安置與評估:中央與地方應合作,儘快協助在地受災戶整理家園、解決中繼安置問題,並評估土地是否仍適合居住。
• 啟動治水專案:政府應盡快評估並立專案,針對馬太安溪的疏浚、堤防加高維護及引流等工作,防止災害再次發生。她強調,當地族人希望政府能確保居住安全,而不是被迫搬離世代居住的土地。
• 全面支援在地族人:雖然在地阿美族族人展現了高度的團結與自力自救精神,但這不代表政府可以不提供協助。族人作為受災戶,應得到政府的全面協助,以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半年至一年無法工作所衍生的生活問題。
楊純宜強調,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儘快合作,協助當地部落族人回復家園,回到正常生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