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一名災區教師兼志工對花蓮縣府指揮體系的公開譴責

2025/10/01 18:32
16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光復救災協調失靈與領導缺席的沉重質問:

災區教師兼志工對花蓮縣府指揮體系的公開譴責

前線教師兼災民的沉痛發聲:從克制到公開的控訴

照片

【花蓮/光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今(10/1)天一名在花蓮光復地區參與救災的前線大進國小教師兼受災戶,打破了其原先希望保持低調、讓社群媒體流量專注於災民需求的克制態度,對花蓮縣政府的救災協調機制與高層領導提出最嚴厲的公開質疑。該名志工的居所同樣受到淤泥侵襲,目前暫居於被徵用為災民收容所的大進國小。從受災者和志工的雙重身份出發,他所觀察到的,是中央與地方在救災體系上嚴重的脫節與指揮體系的失能。

照片

救災體系的雙頭馬車:中央與地方的錯位協作

        在光復地區的救災行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救災資源的協調混亂。根據該名志工的觀察,中央政府層級的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展現出高度的執行力,不僅迅速在光復車站門口設立協調所,更直接派遣專人協調志工,進入受災最嚴重的阿陶莫部落進行支援。

        然而,花蓮縣政府的作為卻被認為未能與中央力量有效整合,反而在車站內部設立了功能重疊的「志工平台」。這種各自為政的設置,導致中央與地方力量形成了「雙頭馬車」的窘境,不僅資源分散,更造成了前線志工在協調執行上的困擾。前線志工質疑,在如此緊急的災難時期,縣府為何不積極尋求與中央資源的通力合作,反而選擇建立獨立且效果不彰的平台。

照片

物資分配的官僚僵化:識別證與浪費的悖論

        在災民收容所內,更令人憤慨的是物資分配的僵化指令。該志工親身經歷了收容所內物資豐沛,甚至達到必須浪費丟棄的程度——在前一晚八點多仍有大量無法發完的便當與熟食被迫丟棄。然而,在物資充裕的前提下,收容所卻收到了來自上層的指令:災民必須佩戴識別證才能領取物資,甚至連早餐都不例外。

志工強調,這並非基層公務員的過錯,而是上層決策者設置的荒謬門檻。在災難當下,這類毫無必要、僵化死板的官僚規定,不僅為身處困境的災民增添了不必要的領取障礙,更使得前線公務員處於兩難境地,進一步凸顯了縣政府在管理與人道考量上的嚴重失當。

照片

指揮中樞的集體缺席:縣長領導力的「統御術」爭議

        對於縣政府高層的運作模式,志工提出了最嚴厲的批判。他引述一名南下五十公里仍難以調到所需救災資料的縣議員的經歷,證明縣政府的資訊系統和指揮功能已經接近癱瘓。志工的矛頭直指縣長徐榛蔚,質疑其在災害發生後,為何長期缺席於指揮中心,直到災情記者會才首度召開。

        他直言,這種行為並非真正的指揮調度,而是高層領導者慣用的「國王、王后」統御術:透過與災民的公開「擺拍」,製造親自關懷的政治假象,以博取民意,實則卻忽視了縣政府作為全縣資源協調與調度「大腦」的核心職能。該志工總結,這種將職責棄置一旁、專注於個人形象的操作,無異於將縣政府的大腦玩到「腦死」狀態。

照片

魚肉與刀俎的比喻:以民意力量迫使合作

        在憤怒的結語中,該名志工將災民的處境比喻為「魚肉」,將只顧政治作秀的領導者比喻為「刀俎」(「災民如魚肉,王后如刀俎」)。他強烈譴責這種行為是「魚肉鄉民」,惡劣至極地將人民當作政治人質。他強調,這番言論願負一切責任,並公開呼籲媒體與網友轉發,讓民意力量成為逼迫縣政府必須立即與中央政府合作的唯一途徑,以終結這場因領導失能而導致的救災亂象。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