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滾球滾破障礙 腦麻脊椎損傷都能玩
【記者張沛紘、劉漢東/新北市林口區報導】大家可以想像,身障者透過一個輪椅的空間,運用手臂、手腕和手指來控制球的落點,這不僅能鍛鍊身體的協調性,還需要結合軀幹與視覺的配合。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總教練劉祥龍說道,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透過地板球,讓擁有身心障礙者找到另外一種肯定自我價值的方式,他們也透過每年一次的地板滾球運動會,持續推廣運動平權、全民參與。
劉祥龍,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的總教練,深受當時在腦性麻痺協會工作的妻子林恬影響,而投入地板滾球運動多年,他不僅是A級教練與裁判,也曾擔任中華台北地板滾球國家代表隊教練,同時他也是身障運動助理員,對於身心障礙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有豐富經驗。
地板滾球運動以及聯盟的故事
劉祥龍表示,地板滾球是一項源自歐洲、專為重度肢體障礙者設計的運動,早在1996年便已引進台灣,並逐漸成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這項運動規則簡單、容易上手,所需設備與人力成本相對較低,讓它除了作為競技項目外,也非常適合推廣為全民運動。
劉祥龍的妻子林恬自2004年起接觸地板滾球,並於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任職期間開始推動這項運動,該協會致力於腦麻族群的多項運動發展,包括地板滾球、馬術與水療等。而林恬則是地板滾球運動組的成員,由於地板滾球資源與人力分散於多個項目之間,難以集中發展,林恬認為,若要讓地板滾球在台灣獲得更有系統、規模化的推廣,便需成立一個以此為核心的專責機構。
於是,在2014年,劉祥龍與林恬成立了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由林恬擔任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秘書長,他們希望這項運動不再侷限於腦麻族群,也能推廣到其他肢體障礙者、脊髓損傷者,乃至於一般大眾,讓不同身心障礙的朋友都能實現運動參與。
地板滾球比賽:玩法、策略與輔具的角色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選手陳義傑分享,地板滾球的主要玩法是透過投擲或滾動自己的球(紅球或藍球),讓它們盡可能靠近場上的白色標記球(目標球)。每位選手擁有6顆球,比賽結束時,離標記球最近的一方獲勝,而靠近標記球的球數越多,得分就越高。陳義傑表示,在地板滾球個人賽中,整場比賽共進行四局,最終的分數為四局的總和。比賽過程中,球與球之間可以互相碰撞,選手也可以利用策略擊開對手的球或阻擋路徑,這讓比賽充滿了變化與挑戰,非常考驗選手的技術。
在地板滾球比賽中,輔具與設備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工具。輪椅是地板滾球比賽中最基本的設備,對於選手而言,輪椅就如同他們的雙腳,是比賽中移動與定位的主要依靠工具。劉祥龍指出,根據選手的身體狀況與需求,地板滾球的比賽輔具可分為「投擲組」與「軌道組」兩大類別。
投擲組的選手主要使用手來完成投球動作,但也有部分選手因肢體限制,會使用腳、頭或嘴巴等其他部位來輔助投擲。軌道組是為了協助肢體障礙程度較重的選手所設計的輔具,這類選手無法自行完成投球,因此需要透過軌道的輔助來進行比賽。劉祥龍提到,軌道組的比賽還需配備一名身障助理員,助理員負責聽從選手的指令,操作軌道並協助完成投球動作,對於一些肢體功能受限的選手,也可以使用手、頭或嘴巴的功能的延伸輔具。
從台東到世界舞台:陳姿妏的地板滾球之旅
劉祥龍印象最深刻的地板滾球運動選手,是一位來自台東的女選手陳姿妏,她是障礙程度級別嚴重的選手,脊髓上的腫瘤持續復發導致神經受損影響全身,較難直接依靠身體的力量、協調來投擲地板滾球,因此被歸類在軌道組。陳姿妏從一開始接觸地板滾球起,就展現出強烈的決心,為了訓練長期一人從台東北上台北,每月一至兩次,每次來回火車需三至四小時,還要自費住宿、搬運裝備、球具與地板滾球的軌道。「當你真的很喜歡一項運動時,你會忘記辛苦。」劉祥龍說,「但事後回頭想,真的蠻替她勞累的。」
幸運的是,努力終有回報,劉祥龍表示在大約三年前,台東聖母醫院為地板滾球聯盟提供了一個專屬訓練場地,讓陳姿妏得以就近長期練習,無需再頻繁往返北部。雖然現在輪到劉祥龍教練南下台東協助訓練,但比起她過往奔波,劉祥龍說:「我跑過去沒她辛苦啦。」
透過長時間累積的訓練與經驗,陳姿妏也終於在2024年新北舉辦的「帕拉地板滾球世界盃」國際賽中脫穎而出,以黑馬之姿獲得第四名的成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強勁對手拚戰,締造台灣選手難得的佳績。劉祥龍坦言,在比賽前他也未料到會有如此表現,結果打得超出預期,替自己的選手感到驕傲。
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的未來展望
劉祥龍表示,地板滾球雖然最初是設計給極重度肢體障礙者參與的正式比賽項目,但林恬、劉祥龍發現,無論是輕度障礙者、年長者,甚至是親子活動,這項運動都非常合適,因為它不僅具有復健功能,在競賽過程中也能訓練認知與策略思維,對各種族群都有益處。
地板滾球運動聯盟在2025年將舉辦地板滾球挑戰賽,聯盟於彰化、台北、台東、台南、花蓮等地辦理多場區域型賽事,設有樂齡限制(參賽者須年滿60歲),目前彰化、台北、台東場次報名已額滿,台南與花蓮場次報名預計將於八月開放,推廣樂齡族群健康運動與社會參與,提供安全友善的競賽環境,鼓勵長者積極參與地板滾球運動。
劉祥龍提到,地板滾球運動聯盟選手已參加過亞洲帕拉林運動會,但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才是世界級殿堂,進入門檻相當高,必須累積國際積分與豐富比賽經驗,才能取得參賽資格。亞洲帕運雖然是亞洲區的賽事,但各國都非常重視,是進軍帕運的重要跳板,目前,聯盟的地板滾球選手每年會參加一次全國地板滾球會長盃錦標賽,獲得冠軍的選手將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之後只要參加國際賽事,就能開始累積國際積分。這些積分將決定選手是否有資格參加帕運等國際大賽。
最後劉祥龍說:「這些積分制度設計,是為了讓選手有明確的目標與路徑。因為我們知道,一旦有選手站上帕運舞台,這項運動才會真正被看見,希望地板滾球這項運動能夠獲得更多社會關注與支持。」
採訪側記:
到了訪問現場後,見到了無數個地板滾球身心障礙選手,他們各個都非常有耐心的在練球,還教會我們怎麼玩地板滾球,完成一場比賽過後,真的覺得地滾球這項運動非常具有挑戰以及樂趣,相信日後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能夠持續將這項運動推向全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