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上世紀台灣的畫面,盡在他的工作室!」人文攝影家邱錦崧,用影像見證台灣世代風貌!

2025/09/10 22:36
1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周厚賢/彰化員林報導】

「您的相片有修過嗎?」在攝影數位化盛行、後製修圖為主要潮流的當代,仍有攝影家堅持以鏡頭真實紀錄時代人文。在彰化縣員林市人文攝影家邱錦崧,自30歲開始踏入攝影世界以來,便以一台機械式相機走遍台灣各地,用鏡頭捕捉上世紀社會百工百業的樸實風華,留下數千幅影像見證。邱錦崧本業為中藥盤商,因公常往返台灣各城鄉。不同於他人出差的奔波勞累,他選擇以隨身相機陪伴自己,在旅途中一旦遇見動人場景,便即刻按下快門。多年來,只要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拍好的膠捲送洗,再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裝裱,就這樣將一張張黑白或彩色照片,化為最珍貴的收藏。

照片

▲攝影的信念就是求真,在邱景崧的相片裡沒有後製的鑿痕。(圖/記者周厚賢攝)

「我的作品不是為了比賽而拍的!」邱錦崧坦言。儘管許多人認為他的作品有潛力在攝影競賽中獲獎,但他始終堅持,影像是他親眼所見的珍貴瞬間,應保有最真實的樣貌。他也不倚靠後製軟體修飾照片,「浮誇的美感並不是我要的,因為真實才最能打動人心。」在邱錦崧的介紹下,從嘉義某處古老到不行的柑仔店、雲林地區做酸菜的農友工坊、芳苑灘地黃牛駝著牡蠣潮前行、傳統市場的肉商、阿嬤剃頭店的畫面….都一一地被記錄下而呈現在視覺之內,而這些已經在現代社會消失的畫面就是台灣見真情走過歲月的最好見證。

照片

▲邱景崧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用相機陪伴芳苑阿福伯最後的歲月。(圖/記者周厚賢攝)

邱錦崧的攝影理念,簡單卻深刻。他相信,照片能成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媒介,幫助年輕人理解先輩們如何在篳路藍縷的年代努力生活。他的影像紀錄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社會記憶的保存。在資訊快速流動的今日,人們習慣透過螢幕閱讀,但邱錦松認為,實體相片的力量不可取代。「當人們翻閱照片時,畫面早已化為心中的影像,留下長久的共鳴,」他說。走進邱景崧的攝影工作室,門口張貼著兩句話——「攝影不忘初心,追求真實」與「讓真實反映世代,讓情感串連台灣」。這正是他數十年如一日,以鏡頭記錄台灣社會變遷的最佳註腳,也將是代代相傳最重要的影像資產。

照片

▲走過四十年的攝影歲月,邱景崧從當初只是覺得想拍下來到後來拍下來為了出自己生命光芒的精彩。(圖/記者周厚賢攝)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