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起步,枝上前行:《城市森林計畫》從觀察到攀登的雙場行動
【臺東訊】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指導、臺東青年志工中心主辦、臺東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協辦的《2025 城市森林計畫》,首場「樹木健檢實作工作坊」培力課程已於7月27日圓滿落幕。來自不同世代的青年與銀齡夥伴,齊聚臺東鐵馬道,在午後的綠蔭之下,開啟一場由觀察到共構的城市自然對話。

▲ 活動開場大合照,學員與講師齊聚鐵馬道林蔭步道,開啟一場從觀察到共構的城市自然行動。
本次課程邀請傅雅靖老師擔任引導講師,以戶外實作的方式,帶領大家從葉色、枝幹與姿態辨識樹木健康狀況。課程一開始,老師便邀請學員自我介紹,說說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並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成為進入學習的儀式,更是一段與萬物建立連結的開場。

▲ 戶外課程進行中,學員們圍在樹下,隨著講師的引導,認識不同樹種的特徵與健康狀態。
在導覽過程中,老師請大家畫出「自己心中的大樹」——結果幾乎所有人都畫下了圓潤飽滿的枝葉、對稱舒展的姿態。然而,當大家真正看向鐵馬道的行道樹,才發現:它們多是歪向一側、姿態受限,這個落差也成為學習的開始。課程重新認識了附生植物的多元樣貌,從互利到寄生,並非全然美好或干擾。老師亦點出一個關鍵:樹冠有多寬,地下根系通常也需要差不多大的空間來生長,而城市中許多行道樹卻只能很小的生長空間,時間一久,就可能變得不穩,甚至帶來安全上的風險。

▲ 行動工作坊,講師示範手作操作,引導學員以實際行動理解植物。
除了知識認識,本次更強調「行動共構」。我們相信:若要讓更多人認識與理解城市中的樹木,不能只停留在說明與展示,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植入可參與的引導與察覺機會。因此,在「行動工作坊」中,學員們共同發想出一系列既生活化又具倡議性的創意提案,包括:
將「TTPush」轉化為互動式引導工具,設計掃描 QR Code 即可參與的「搶金幣任務」,誘發路人停下腳步認識街邊的樹,提升參與感;以「值星帶」標示樹木健康狀態,藉由視覺符號表達正向關注。透過對植物生命週期的日常守望、推動「認養樹木」與通報機制的整合行動,鼓勵居民關懷樹木,能即時通報、共同守護;更向家庭與校園延伸,深化自然教育,讓照顧一棵樹,成為串連社區情感與公共參與的起點。

▲ 學員在樹蔭下圍成小圈,從觀察切入討論,共同學習樹木與城市空間的互動。
課程最後學員分享:「以前只是走過,但現在會停下來看它多一點。」也有學員提到:「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看樹木,其實也吸引了更多人靠近,好像自然就擴散了。」
這正是《城市森林計畫》的初心——不是要責備或對立,而是從生活中的每一次注視與行動出發,重新讓人與植物共構城市的故事。

▲ 學員們動手進行樹木觀察實驗,專注記錄,將理論轉化為真實的行動經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