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界線的領導者:蔡特文Qavay Rupenetjan的多元故事與部落願景
跨越界線的領導者:蔡特文Qavay Rupenetjan的
多元故事與部落願景
承襲父志,山林間的領導者之子
(屏東/獅子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在臺灣南端的山林與海風之間,獅子鄉排灣族部落誕生了許多充滿故事的人,蔡特文,排灣族名Qavay Rupenetjan,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始於他那份對家鄉無可動搖的愛,以及自幼耳濡目染的服務精神。他的父親,一位曾五度當選竹坑村村長的長者,以實際行動為村民奉獻一生,其無私的背影,如同家鄉山脈般巍峨,深深烙印在蔡特文的心中。父親的言傳身教,不僅是他成長的燈塔,更是一份無形的、沉甸甸的使命感。他看著父親如何走入部落,傾聽鄉親的心聲,看著他如何為家鄉建設奔走。那份來自血脈深處的責任感,悄然在他心中萌芽,成為日後他投身公眾服務的最初起點。在他完成了獅子鄉楓林國小、車城國中及國立潮州高級中學的學業,一步步奠定了他紮實的基礎,也一步步靠近他承襲父志的未來。

戎馬歲月,淬鍊鋼鐵般的意志
青壯時期,蔡特文的人生進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篇章。自民國94年起,他穿上軍裝,踏入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從一位排空飛彈上士副排長,一路晉升至作戰情報組長,在軍旅中度過了八個年頭。這段軍旅生涯,不僅僅是服役這麼簡單,它是一座熔爐,將他從一位山林間的青年,鍛鍊成一位紀律嚴明、思維縝密、堅韌不拔的軍人。在部隊裡,他學會了精準的執行力、縝密的計畫能力,以及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的領導風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團隊的安危與任務的成敗;每一項任務,都磨練著他的應變能力與責任感。這些來自軍中的寶貴經驗與鋼鐵般的意志,成為他日後面對鄉政挑戰時,無畏且果斷的力量來源。戎馬生涯的結束,標誌著他人生前半段的淬鍊,也預示著他將帶著這份堅毅,回到家鄉,展開另一場為民服務的戰役。


卸下軍裝,從職場到服務的轉折
退伍後,蔡特文的人生軌道再次轉向。卸下軍裝,他於民國104年加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從一名業務員做起,憑藉著在軍中養成的專業與效率,迅速晉升為主任。在保險業的歷練,讓他從過去的「命令與服從」模式,轉換為「溝通與服務」的模式。他學會了如何耐心傾聽,如何理解每個家庭的獨特需求,並以最真誠的態度提供協助。這段職場經歷,讓他更深地接觸到社會百態,也讓他意識到,無論是軍人還是保險業務員,其核心都是「服務」。然而,在他心中,那份來自排灣族部落的使命感始終未曾消散。他深知,單純的職場成功無法填補他對家鄉的深情,他必須找到一個更廣闊的舞台,才能將這份服務精神發揮到極致。
承載鄉親期盼,踏上政治之路

當他年屆32歲,心中那份對家鄉的召喚變得無比清晰。在民國107年,蔡特文毅然決然地投身獅子鄉鄉民代表的選舉,這不僅是個人的轉變,更是他對家鄉承諾的具體實踐。這場選舉,對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沒有軍中的階級制度,沒有職場的績效指標,有的只是鄉親們一雙雙期盼的眼神,以及對他能否為家鄉帶來改變的考驗。他走遍了獅子鄉的每一個角落,深入部落,與鄉親們面對面交流,真誠地表達他的政見與服務熱忱。他承諾要「監督鄉政運作、專業問政品質、嚴格把關預算、爭取建設鄉村」,並「積極爭取鄉民權益、強化守護鄉民權利、即時服務鄉民所露」。最終,鄉親們以高票支持,將他送進了獅子鄉鄉民代表會第21屆的殿堂,這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鄉親對他信任的最高肯定。
首屆任期,專業問政的實踐者

作為一名新任代表,蔡特文展現出他從軍中與職場中淬鍊出的專業與效率。他沒有辜負鄉親的期望,將政見付諸實踐。在首屆任期內,他積極參與鄉政監督,以嚴謹的態度審核每一筆預算,確保每一分公帑都能用在刀口上。他深入部落,傾聽來自社區發展協會、青年會、文化健康站等各個團體的聲音,積極協助爭取所需的公家機構與社會團體福利資源。他堅信,要讓部落活絡,就必須讓每一個團體都能蓬勃發展,讓每一位鄉親都能感受到公部門的關懷。他的行動力與執行力,讓鄉親們看到了他「深入部落瞭解鄉民與部落問題」的真誠,也感受到了他「增設網路溝通反應雙向平臺」所帶來的便利。他的服務,不僅僅是口號,而是每一天、每一個細節的真誠付出。
鄉民信賴的基石,蟬聯第一高票的肯定
四年後,當第22屆鄉民代表選舉的號角再次吹響,蔡特文憑藉著首屆任期內的優異表現,贏得了鄉親們更廣泛的支持與信賴。這一次,他沒有讓大家失望,以獅子鄉鄉民代表選舉第一高票的成績成功連任。這份第一高票的榮耀,是對他過去四年努力的最高褒獎,也代表著鄉親們對他未來服務的更深期許。這份肯定的背後,是他不斷落實「強化行動力、執行力服務」的證明。他讓鄉親們真正感受到「看得到代表、找得到代表,立即反應解決問題」的承諾,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他不僅是一位代表,更是鄉親們最可靠的依靠。

多重身份的交織,守護獅子鄉的每一面
連任代表的身份,只是蔡特文服務家鄉的其中一個面向。在他的生命中,同時交織著多重身份,每一種身份都為他服務鄉里帶來不同的視野與力量。他是獅子鄉退伍軍人協會的理事長,為昔日袍澤爭取權益;他是獅子鄉消防義消副分隊長,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守護鄉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更是中國國民黨屏東縣獅子鄉黨部主任與獅子鄉後備軍人輔導中心督導員,以更寬廣的平臺凝聚力量,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心力。這些多重角色,使他對獅子鄉的需求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他將不同的資源與力量整合,只為讓獅子鄉的每一位鄉親都能安居樂業。
38歲的深造,以學術洞見展望家鄉未來
即使已在政治領域取得成就,蔡特文仍未停下學習的腳步。他深知,鄉鎮的發展需要的不僅是熱情與行動,更需要專業的知識與宏觀的視野。在38歲時,他決定重返校園,進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攻讀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並於113年順利畢業。這段學術深造的旅程,是他將實務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過程,他希望藉由更系統化的研究,為家鄉的永續發展尋找新的契機。在眾多研究方向中,他選擇將目光聚焦於家鄉最寶貴的資產——觀光與文化,並以此為題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
論文的實踐:觀光願景的藍圖
在他的論文《原住民鄉鎮觀光產業推動發展與未來展望-以獅子鄉為例》中,他詳細闡述了獅子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文化底蘊。文中寫道:「獅子鄉(排灣族部落)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南方,緊臨台灣海峽,背倚中央山脈,是屏東縣面積最廣的鄉鎮。」他細膩地描述了這個古老部落的由來,據當地耆老所述,在獅子村有一座巨大的岩石,形狀酷似獅子頭,因而得名為「獅子鄉」。他以專業的眼光分析了獅子鄉的交通便利性:「獅子鄉的主要道路包括省道台1線、台26線和台9線,向北可通往高雄市和屏東市,向東可通往台東縣和花蓮縣,向南可通往恆春半島、墾丁等著名觀光勝地。」他明確指出,這份優越的地理位置為發展觀光提供了絕佳條件。
論文中,他不僅強調了觀光發展的重要性,更提出了一份富有遠見的願景:「近年來,台灣觀光發展趨勢傾向於安排國內旅遊行程至原住民鄉鎮,因此如何打造獅子鄉的觀光產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他認為,要讓觀光真正惠及鄉民,必須採取一種深入體驗的模式,讓遊客不僅是路過,更是融入。「透過讓遊客深入獅子鄉原住民部落,實地體驗和了解部落的環境景點、豐富的文化、生活方式、自然生態、藝術、傳統樂舞、當地產業、美食、以及悠久的人文歷史等,可以讓遊客們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與部落獨特的魅力。」這份研究不僅為獅子鄉的觀光發展提供了一份詳盡的藍圖,更透露出蔡特文希望透過學術的力量,讓家鄉的文化與美景被更多人看見的決心。「這將是本次研究的關鍵焦點,以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議,促進獅子鄉觀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論文的結語,更是他作為一位鄉民代表,為家鄉未來所許下的莊嚴承諾。
以家庭為根,以鄉親為本

在蔡特文繁忙的多重身份與服務生活中,家庭是他最堅實的後盾與溫暖的港灣。他的妻子,一位辛勞的洗腎室護理師,默默地支持著他的每一項決定。他們共同育有三名子女,一個在國中,兩個在國小,孩子們的成長是他最大的動力來源。他為鄉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給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園。他積極「推廣協助鄉內體育風氣及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及觀光產業,打造行銷獅子鄉、看見獅子鄉」,希望透過這些努力,讓孩子們能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同時,他也始終不忘「盡心協助鄉內中、低收入戶,及需弱勢之家戶、個人所需之社會救助資源」,因為他相信,一個強大的社群,必須建立在互助與關懷的基礎之上。
行動力與真誠的承諾,獅子鄉的未來願景


從一位年輕的軍官,到職場上的專業經理人,再到如今連任兩屆的鄉民代表,蔡特文的人生軌跡,是一部充滿挑戰與成長的奮鬥史。他用實際行動,將曾經的政見化為服務的藍圖,並持續推動。他所提倡的「活絡部落」、「落實強化行動力、執行力服務」以及「推廣協助鄉內體育風氣及傳統文化產業發展」,都是他對獅子鄉的真誠承諾。他用行動證明,他不僅僅是一位「代表」,更是鄉親們的「家人」與「朋友」。他的故事仍在繼續,而他,這位排灣族名為Qavay Rupenetjan的山林之子,將繼續以他那份熱情與堅毅,帶領著獅子鄉,朝著一個更繁榮、更美好的未來邁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