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史詩:何秀英Muni Sapai Patjaljinuk的生命長卷
一個女人的史詩:何秀英Muni Sapai Patjaljinuk的生命長卷
第一部曲:在信仰與土地中紮根
1. 部落的女兒:信仰的源頭與家族的轉變
{屏東/泰武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何秀英,一位出生在屏東泰武鄉排灣部落的女子,她的故事並非始於個人的奮鬥,而是從她生長的那個充滿信仰與傳統的家開始。她的童年,浸潤在一個深具基督信仰的家庭氛圍中,父母是她生命中最初的導師,也是她信仰的堅實典範。他們的身教言教,不僅影響了何秀英,也讓她的兄弟姊妹都在教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服事主。


她的家族有著特殊的雙重身份。在部落傳統裡,何家是備受尊敬的大祭司,肩負著傳承古老儀式與智慧的神聖責任。然而,信仰的種子在父親心中悄然發芽,他最終選擇成為一名牧師,將古老的信仰與嶄新的福音融合。而她的母親,更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以其溫暖的愛與堅定的行動,成為部落的福音種子,親身見證了耶穌的愛如何在整個村莊傳開。儘管如此,何家在部落傳統祭儀中依然保有一席之地,這份獨特的身份,讓何秀英從小就學會了尊重、包容與平衡,在兩個看似不同的世界中,優雅地行走。


2. 雷電下的奇蹟:神的保守與生命的啟示
一個改變何秀英一生的事件,發生在民國63年的夏天。那是一個尋常的日子,卻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雷雨中,變得不再尋常。雷聲震耳,閃電劃破天際,一道閃電如同一顆燃燒的火球,徑直落在她的父親和她身上。那一瞬間,時間彷彿凝結,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所幸,她最小的弟弟因為年幼,未被雷電波及。年僅四歲的他,在驚恐中展現出超乎年齡的勇氣與智慧。他沒有哭泣,而是轉身用盡全身力氣跑回部落求救,大聲呼喊、請人叫車,最終將他們送至潮州鎮的醫院進行治療。
這場災難的後果觸目驚心。她的父親全身從頭到腳、整個後背部都受到嚴重的燒燙傷,而何秀英自己也被閃電擊中三處。更令人悲痛的是,與他們同行的一位親人當場身亡,甚至連他們身旁那棵歷經風霜的大樹,也被閃電劈得枯死。當時的醫生在處理他們的傷勢時,都驚嘆不已。他們說:「從沒聽說過被雷擊中還能存活的人,我要怎麼治療你們呢?你們是什麼人物?連雷公都打不死你們,你們是何許人?」這句話,深深烙印在何秀英心中,她知道,這是一場無比真實的奇蹟。
「若不是神奇妙的恩典保守與同在,我們早就死了,但神卻存留了我們的生命。」在病床上,何秀英與神立下了一個堅定不移的承諾:「我若活著,要為主而活,要為主服事。」這個承諾,如同火種一般,點燃了她日後生命服事的動力,也為她的人生,鋪上了堅實的信仰基石。這場劫後餘生的經歷,不僅沒有擊垮她,反而讓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她將活著的每一天,都視為神所賜予的禮物,用以回應那份奇蹟般的恩典。

3. 求學之路:在知識的殿堂中成長
何秀英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她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許多精彩的印記。從屏東市仁愛國小畢業後,她離開了熟悉的家鄉,遠赴台北縣的私立淡江中學求學。在充滿挑戰與新奇的環境中,她學會了獨立,也磨練了心志。高中畢業後,她回到故鄉,進入屏東國立內埔農工完成學業,重新擁抱這片熟悉的土地。

這段時光,也展現了她過人的才華與努力。早在民國62年,她就以優異的表現,在學校的英文朗誦比賽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這對於一位來自部落的孩子來說,是極大的肯定。兩年後,在民國64年,她在泰武鄉舉辦的國語演講比賽中,同樣以出色的口才與台風,再度榮獲第一名。這些早期的成就,不僅是對她個人努力的肯定,也預示著她未來在公共領域將有傑出的表現,她的聲音,註定要被更多人聽見。
第二部曲:投身服務,燃燒自己
1. 公僕生涯:為民服務的二十載春秋

在完成學業後,何秀英的人生軌跡,從知識的殿堂轉向了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從民國65年到73年間,她服務於泰武鄉公所,親力親為地處理著基層的鄉務。這份工作,讓她對家鄉的民情有最直接的了解,也培養了她耐心與細心的工作態度。在此期間,她還曾代理過土地管理技士,這份工作需要嚴謹的專業知識與細緻的態度,也讓她對家鄉的每一寸土地,有了更深層的情感連結。

然而,她的公僕生涯並未止步於此。民國87年後,她進入屏東縣政府的原住民處,在處長室服務長達20年。這段漫長而寶貴的歲月,讓她有機會從更高層次參與原住民事務的推動。她不僅見證了許多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更親自參與其中,為族群的發展貢獻心力。她的辦公桌前,是無數的檔案與資料,但她心中所想的,永遠是部落鄉親的需求與福祉。
2. 信仰的拓展:福音的傳遞者
除了在公部門的貢獻,何秀英更是將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獻給了教會,成為一名忠實的福音傳遞者。從民國63年到113年,她擔任教會主日學老師長達50年,曾任校長,用愛與耐心為無數孩童點亮了信仰的明燈。她的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她將聖經故事化作生動的戲劇與歌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認識神。

與此同時,她還擔任聖歌隊的詩歌教唱與指揮長達30年,用她那充滿情感的歌聲讚美神,也帶領著會眾在音樂中感受信仰的喜悅與力量。更令人敬佩的是,她的福音足跡遍及各處。她曾多次巡迴訪問孤兒院、安養院、戒毒中心,甚至遠赴中南部各地的監獄、看守所、台東泰源監獄、武陵外役監獄與少年觀護所等地用詩歌佈道,傳遞著福音的希望與救贖,在高雄監獄,她擔任基督教福音班的教誨授課老師,在冰冷的鐵窗內,用愛與關懷溫暖每一顆迷失的心靈。

除了口傳福音,她也用行動展現了對信仰的深沉投入。在民國97年,她花費一整年的時間,親手將新舊約聖經以羅馬字體抄寫了一本。隔年,她再用一年的時間,親手抄寫了一本華語國字聖經。這兩本厚重的聖經,不僅是文字的呈現,更是她將信仰內化於心的具體見證。這些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無論身處何種困境,神的愛都能帶來改變,而她,正是那份愛的傳遞者。
3. 社區與社會的連結:從基層到高層的參與

何秀英的服務版圖,不僅限於公部門與教會,更深入到社區與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她曾擔任泰武鄉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的第一任總幹事,並長期擔任協會的監事。在職期間,她積極參與社區規劃,推動各項福利與文化活動,為社區的發展盡心盡力。




她的身影,也活躍在政治領域,展現了她對公共事務的熱情與影響力。從早期獲聘國民黨婦女義務幹事,到後來當選民主進步黨屏東縣黨部創黨婦女發展部會長,她的政治參與跨越了黨派,但其核心始終是以服務為本。她擔任過蔡英文、蘇貞昌、潘孟安、賴清德等多位政治人物的後援會顧問或幹部,在基層為原住民爭取權益,成為黨與部落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樑。她不僅僅是政治人物的助手,更是部落族人的代言人,用她的智慧與經驗,為族群發聲。
民國85年,她更以其堅定的信念,參與了前往美國宣達「以台灣名義進入聯合國」的團體,赴聯合國陳情,並向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抗議。這份跨越國界的行動,充分展現了她對台灣主體性的認同與對公共事務的熱血參與。
4. 險象環生的考驗:神的保護無所不在
在她忙碌的工作與服務生涯中,何秀英經歷過兩次險些喪命的意外,讓她更深地體會到神的保守與同在。一次是她騎車時,為了閃避一位逆向行駛的82歲老人,自己不幸跌倒骨折。然而,在劇痛中,她心中首先浮現的不是抱怨,而是感恩。她說,她感謝神,很慶幸老人毫髮無傷,這份神的恩典,免除了一切的麻煩與損害。
另一次,她騎著車,與一輛大車併排等候綠燈準備左轉。由於視線被大車擋住,她誤判了前方路況,以為大車前進後可以超車,誰知一輛轎車突然飛速從旁經過。那一瞬間,她驚嚇得手抖到不行,差點就被撞個正著。她說,當時真的有驚無險,若不是神的保護,後果不堪設想。回想起這些驚險的時刻,她總會想起聖經中的話語:「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這份堅定的信念,讓她在面對人生的不測時,總能保持感恩的心,並將這些經歷,視為神保守她的證據。
第三部曲:家庭的愛與生命的圓滿
1.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愛的滋養

在何秀英充滿成就與貢獻的人生中,家庭是她最重要的支柱。每當有人讚美她,她總會謙遜地說,她的丈夫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她,真的很幸福。她的丈夫用生命愛著她,呵護著她,並且盡心盡力地經營著這個家庭。這份深厚而無私的愛,讓她感到幸福與滿足。她深深感謝上帝如此這般地愛她,將這位伴侶許配給她,讓她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終有人相伴,有人相愛。這份來自家庭的力量,是她能夠在各個領域奮力前行的堅實後盾。


2. 兒孫的喜悅:平凡中的恩典
除了丈夫,何秀英還有一個非常愛她的兒子,以及三個可愛的孫子。儘管家境並不富裕,她卻感到無比的富足。她說,他們每天都經歷著神的恩典,這份恩典,不是來自物質的豐盛,而是來自家庭的溫暖與愛,來自每一天的平安與喜樂。看著兒孫們的成長,聽著他們天真爛漫的笑聲,何秀英的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感恩。她知道,這份簡單而純粹的幸福,是上天最好的禮物。


3. 榮耀的退休:傳承與感恩
在民國114年,何秀英在比悠瑪基督長老教會執事職務上,完成了她長達30年的服務。屆滿70歲的她,光榮地從這個崗位上退休,獲得了教會頒發的感謝狀。這份感謝,不僅是對她數十年來盡心服事的肯定,更是對她一生奉獻的最高讚譽。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退休,她傳承生命教育的熱情從未止息。從民國107年到112年,她擔任武潭國小平和分校的志工,成為孩子們晨間的生命教育老師。她將自己的信仰與人生經歷,化為一堂堂生動的課程,教導孩子們感恩、愛與勇氣。
回顧何秀英的一生,她從一個部落的女兒,在雷電的考驗下立下承諾,最終成為一位多重身份、多重貢獻的生命鬥士。她將自己的生命,活成了一部史詩,一部關於信仰、愛與服務的長卷。從教育、公務、教會、社區到政治,她的身影無所不在,她的付出,為無數人帶來了幫助與希望。她將自己的生命活成了感恩與奉獻的見證,在每個時刻,都榮耀著神,也成為她所愛的人們心中,最溫暖的光。

她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平凡中的不凡、困境中的堅韌、以及愛與信仰力量的動人故事。她的生命長卷,未曾停止書寫,因為她所傳承的精神,將持續影響著後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