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家庭求子路迢迢 生殖收養關關難
【記者羅亦庭、陳昕妤/台北市大安區報導】「我們明明已經結婚,但在孩子的法律身份上,這段婚姻好像完全沒有意義。」同志伴侶張哲輔與林俊宏透過跨國代孕各有一小孩卻因現有制度,仍須經冗長程序才能取得親權。從人工生殖、入境程序到收養制度,許多看似中立的規則,都可能在實務上排除非異性戀的家庭樣貌。此外,同志家長也常遭遇幼兒園拒收、社福單位誤解等,顯示社會對同志家庭的理解仍有限。婚姻平權只是起點,真正的平等仍需制度改革與文化教育並行。
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首個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婚姻平權的實現,並未等同於家庭權力的平等。由於人工生殖法未通過,國內無法進行代孕;男同志家庭,若是想要自己的孩子勢必得依靠他人代孕才能成為父母,卻在現行法規中找不到一條合法可行的途徑,只能選擇高風險的跨國代孕途徑。跨海迎接新生命只是挑戰的開始,返台後更須面對繁瑣的行政與法律關卡。即使兩人已婚,非生父母一方仍須經過法院審查與收養程序,才能正式取得親權。這些制度設計難以因應同志家庭的實際需求,導致許多同志家庭在實務上寸步難行。民間團體如同家會持續倡議制度改革與基層教育,希望社會從法律、行政到文化層面真正看見與接納多元家庭的存在。
同志伴侶的成家路:在台灣制度之外尋找代孕希望
同志成家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場持續與制度對抗的漫長挑戰。張哲輔提到:「光是要有小孩,花費的門檻就很高,對許多人來說很困難,因為台灣的制度上沒辦法代孕,只能從海外來諮詢,且很難確認機構是否完全合法。」
2021年,同志伴侶張哲輔與林俊宏登記結婚。兩人希望各自能擁有一個與自己具血緣關係的孩子,組成家庭。由於台灣法律尚未開放代孕,因此他們到中國尋求協助,兩人分別與中國女性簽訂協議,由女方生下孩子,以「非婚生子」的名義讓孩子入境台灣。這樣的作法遊走法律邊緣,但對他們而言,語言相通、資訊較為透明,也比其他跨國代孕途徑更有掌控權,他們選擇相信並承擔其中風險。
張哲輔與林俊宏順利接洽兩位代理孕母,並透過仲介定期收到寶寶的成長進度報告,懷孕過程看似順利,沒想到孩子出生後卻意外不斷。「我們請的其中一位代理孕母欺騙仲介,讓仲介以為她單身,但她其實根本就還在婚姻中。」張哲輔說道。其中ㄧ位代理孕母隱瞞了自己已婚的身分,其丈夫為了代孕報酬也配合隱匿婚姻事實,導致孩子在法律上被登記為代理孕母與其丈夫的子女。
這樣的情況讓張哲輔陷入複雜的法律程序。他們被迫等待對方離婚、並取得生父放棄扶養權的正式文件,才得以完成親權移轉。過程中歷時數月,對身為新手父親的張哲輔和林俊宏而言,是充滿焦慮與無力的等待。「仲介遇到這樣的狀況後也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他完全不知道怎麼辦,也不知道怎麼解決,變成我們要寫步驟告訴他怎麼做,但又不會去責備他或罵他,因為我們也怕他跑掉。」林俊宏分享道。
孩子的入境卡關:同志家庭面對行政流程的挑戰
從接洽仲介到備妥所有法律文件,張哲輔與林俊宏終於準備好將孩子帶回台灣。但真正的挑戰,卻在孩子要入境台灣時浮現。即便兩人已完成親子鑑定,並取得中國與台灣的相關法律文件,入台申請卻接連遭到移民署駁回,孩子耗時近八個月才獲得台灣的入境許可。
其中一次申請過程中,移民署以不信任中國的親子鑑定結果為由,拒絕核發簽證。雖然戶政機關已經確認血緣關係,但簽證申請仍因此受阻。由於無法順利將孩子接回台灣,張哲輔與林俊宏只得輪流往返中國與台灣,分別照顧兩位新生兒,雙方的父母也加入協助照顧,在不確定中苦撐等待。
這段漫長而混亂的過程,直到戶政事務所、移民署、海基會、同家會的工作人員以及支持同志家庭的立法委員召開聯合會議,逐條翻閱法規,逐點說明現實情況,移民署終於鬆口同意孩子入境。
「我不是那種容易哭的人,但當天看到立委在現場為我們發聲,我真的忍不住落淚。」林俊宏回憶道。
共同撫養卻無法合法成為父母:同志家庭收養障礙
同家會強調,收養應回歸對孩子最佳利益的考量。同家會希望在未來同志家庭可以比照異性家庭的收養標準,除非有特別狀況,否則不應多設一道心理評估關卡。唯有讓同志家庭與異性家庭擁有同樣的審查標準與申請速度,同志伴侶才能真正擁有平等的成家權利,孩子的法律地位也才能獲得應有保障。
同家會在2023年5月促進修法開放同志伴侶得以收養非親生子女,然而在實務上同志家庭依然面臨諸多障礙。張哲輔與林俊宏兩人因收養程序繁瑣,自今年2月尋求律師協助、3月遞件申請以來,截至5月仍未獲回應。「我們明明已經結婚,但在孩子的法律身份上,這段婚姻好像完全沒有意義。」張哲輔無奈地說。
原因在於法院通常對同志家庭的收養審查較為嚴格,同志伴侶往往會被要求進行心理評估,導致整體程序更加繁複且耗時。相較之下,異性家庭若無特殊情況,通常可依照既有明確流程辦理收養,且大多不需委託律師。只有在孩童背景特殊、法官認為有進一步了解照顧與教養孩子的能力之必要時,才會要求心理評估。另外社工與法院在審查同性家庭時,也可能因缺乏相關專業訓練與明確指引,對同志家庭教養能力的理解不足,使審查過程延宕。以上種種導致同志伴侶需投入比異性伴侶更多的時間與經濟成本處理收養程序。
從制度調整到觀念改變:為同志家庭爭取平等待遇
同家會呼籲,唯有讓社會真正理解並接納同志家庭,孩子才能在多元共融、充滿尊重的環境中健康成長,而教育與社福體系也應成為支持而非排除的力量。然而,現實中同志家庭仍遭遇歧視與誤解。廖偲為分享,一位同志父親在為孩子報名幼兒園時,僅因填上「雙爸爸」資料,便被園方以「違反人倫」為由拒收,只能另尋其他學校。
這些現象不是來自法律限制,而是制度與觀念的落後。同家會主張每一種家庭形式都應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與社會的尊重。政策應從實際照顧關係出發,而非將家庭定義侷限於傳統異性戀架構,讓所有家庭都能在平等與安全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面對制度與觀念上的雙重困境,同家會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製作同志家庭手冊與親職教育文宣,協助公部門理解並接納多元家庭型態,也投入基層政策監督,追蹤生育獎勵、托育補助等制度在同志家庭間的實際適用情況,適時提出修正建議。「可以不用一步到位,可以慢慢來,同家會將不斷努力也不斷進行倡議。」廖偲為說道。透過這些行動不僅填補制度落差,也能一步步讓社會更有能力回應多元家庭的真實需求。
採訪側記:
訪談中廖偲為詳細說明同志家庭在收養制度中遇到的法律障礙,也分享組織在修法前所做的倡議行動。他強調問題不是出在家庭形式,而是現行制度未能平等對待不同家庭結構。透過說明,我們能更清楚理解收養制度對家庭完整性的影響,也看見同家會長期倡議制度完善的具體方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