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高婉茹的故事:流動的根與溫柔的人生

2025/08/26 07:38
3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高婉茹的故事:流動的根與溫柔的人生

第一章:鐵工廠的序曲與愛

{屏東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從白鐵仔到中央大廚房

照片

        屏東市,炙熱的南國日光穿透雲層,灑落在這座樸實的城市。高婉茹,排灣族語名為Vuneng Taljimaraw,一位在都市長大的排灣族女孩,她的故事,始於一家滿是鋼鐵與火焰的工廠——「新晨企業社」。這家由她父親一手創立的工廠,在四十年光陰中,從一間小小的工作坊,蛻變為台灣餐飲設備領域的「中央大廚房」,而婉茹的人生,也如同這些被鍛造的不鏽鋼,在嚴格的淬鍊與溫柔的打磨下,逐漸成形。

照片

        婉茹是家中的長姊,也是家族中的嫡長子,承載著排灣族長子的使命與家族的期盼。從小,她的童年便與工廠的嘈雜聲、不鏽鋼的冰冷觸感以及焊槍的火花交織在一起。那時候,工廠還被街坊鄰居親切地稱作「白鐵仔」,意指那專門處理不鏽鋼的小作坊。父親,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身兼老闆與精神導師,每天清晨都會在工廠的一角,輕聲誦唸玫瑰經。那低沉而穩定的禱告聲,總能在機器轟鳴的聲響中,奇蹟般地傳入婉茹的耳中,成為她心底最寧靜的旋律。

       「婉茹啊,你看,這片不鏽鋼,本來是冰冷的鐵塊,但經過高溫熔鑄,再用心塑形,就能變成堅固耐用的流理台、爐具。」父親曾這麼對年幼的她說,他的手掌粗糙有力,帶著歲月與勞動的痕跡。「人也一樣,生命中的磨難就是高溫,它會讓妳更堅強、更有用。」

        母親,一位熱情洋溢、典型的部落媽媽,則用她的溫暖平衡了父親的嚴謹。她總能為工廠帶來歡聲笑語,為疲憊的工人們端上熱騰騰的點心,為婉茹和弟弟們講述部落的古老故事。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婉茹不僅學會了不畏艱難、樂觀積極,也耳濡目染地承襲了那份將人與人之間連結起來的溫柔力量。

幼年時光的職人啟蒙

照片

        婉茹的職業生涯,或許從她能夠拿起電話、說出第一個「喂」字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家裡的電話不僅是聯繫親友的工具,更是維繫工廠與客戶的生命線。從小學甚至幼稚園起,她便是父親的「電話小姐小幫手」。

「喂,這裡是新晨企業社,您好!」小婉茹的聲音稚嫩,卻充滿禮貌與認真。

「爸爸,王先生說他要再追加五個不鏽鋼水槽,規格是…」她一邊聽著電話,一邊努力用筆記下數字與尺寸,雖然很多時候還搞不清楚是什麼,但那份謹慎與專注,卻是職人精神的最初啟蒙。

照片

        這份從小培養起的責任感,讓她在國中時便開始在外打工,累積不同的工讀經驗。然而,真正將她與這份「工作」緊密相連的,還是工廠。那時候,工廠的名字從「新東林」改成了「新晨」,象徵著新的一天、新的開始。婉茹看著父親與叔叔伯伯們,如何憑藉著一雙巧手,將冰冷的不鏽鋼板裁剪、焊接、拋光,最終變成一個個實用的廚房設備。她也同時兼顧著學業,努力在繁重的課業與家業間取得平衡。

「爸爸,你這樣一直彎著腰,不會累嗎?」有一次,婉茹看著父親在爐具旁仔細地調整著尺寸,忍不住問道。

父親擦了擦額頭的汗水,露出了堅毅的笑容。「累啊,但看著這些東西能幫上別人的忙,就不累了。就像你們,只要肯努力,將來一定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句話,成為婉茹一生的座右銘。

護理、社工與學術的交錯旅程

照片

        婉茹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卻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情與探索。她先後在長庚科技大學學習護理,在美和科技大學攻讀社會工作,最終又進入國立中山大學攻讀社會學碩士,這三段旅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在她的生命中織就了一張巨大的網,將照護、關懷與深層思考緊密相連。

        從護理系畢業後,婉茹在醫院積累了兩年的臨床經驗。她穿著白色的護士服,在冰冷的病房中,用她的專業與溫柔,為病人帶來希望。然而,她很快發現,許多病人的痛苦,不僅來自生理上的病痛,更來自心理與社會的困境。

        「為什麼有些病人,即使身體康復了,眼神卻依然充滿憂愁?」她曾與一位資深的護理師閒聊。

        「這就是我們看不到的『病』啊。可能是家庭的壓力、可能是經濟的困境,這些都不是單靠醫藥可以解決的。」護理師輕輕嘆息。

        這段對話,觸動了婉茹的心。她意識到,自己不僅想成為一名能醫治身體的護理師,更想成為一位能療癒心靈、修補社會裂痕的社工。於是,她毅然決然地重返校園,進入社會工作學系。

照片
照片

        這份跨領域的學習,讓她的視野更加開闊。她開始在屏東縣各地的養護中心,從事護理師與照服員的工作。在瑞康精神護理之家,她陪伴著精神疾患的個案,用耐心與同理心,走進他們複雜而脆弱的內心世界。在三地門與朝陽的長照中心,她不僅是照護者,更是傾聽者,聽長輩們講述那些隨著歲月流逝、卻不曾褪色的生命故事。她的工作不僅僅是完成護理的任務,更是提供情感的支援與陪伴。

        「高護理師Veneng,妳來啦!」一位年邁的阿嬤,每次看到婉茹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妳泡的茶,比我孫女泡的還好喝。」

婉茹溫柔地回應:「那下次我教阿嬤怎麼泡,妳就可以自己泡給孫女喝,好不好?」

        這份真摯的互動,讓她體認到,社會工作與護理,都是透過最直接的接觸,去關懷與服務他人。這份體認也驅使她不斷精進自己,最終進入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社會問題的根源,並尋找解決之道。

照片

回到部落,找回根源的呼喚

        儘管在都市長大,婉茹從未忘記自己身上流淌的排灣族血液。她的根源,在屏東深山的部落裡。她從小由vuvu(祖父母)帶大,他們是她生命中最初的啟蒙。

照片
照片

        她的wuni(祖母),是一位充滿智慧且內斂的女性。wuni在安平開設的雜貨店,是部落最早的店鋪之一,她那雙會使用算盤的巧手,不僅精準地計算著貨品的價格,更計算著部落人情的溫暖。而她的阿公,林進道,則是歷任兩屆的鄉民代表,為部落爭取福利,是族人心中值得信賴的領袖。婉茹的vuvu,也就是她真正的「娘家」,是傳承著Taljimaraw家屋名的地方。阿公是入贅的,長子一直是她的vuvu i wuni。

照片

「Vuneng啊,人要有根,才能長得高。」wuni曾邊用算盤撥動著珠子,邊對婉茹說。「妳的根,就在這裡,就在我們的部落裡。」

        這句話,在婉茹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即使工作再忙碌,她也會主動利用閒暇時間,去學習原鄉文化課程,並積極投身於部落的志願服務。2014年夏天,她參加了部落學子返鄉學習與服務工作坊,擔任志工小組長。在那段時間裡,她走訪了泰武鄉的每一個村落,從萬安到佳興,從平和到武潭,為獨居老人和失能者進行評估與訪視,協助他們銜接長照計畫。

        她清楚地記得,在泰武鄉的一個小村落,她遇到一位獨居的長者。老人因為行動不便,已經很久沒有好好整理家裡了。婉茹不僅為他進行評估,更挽起袖子,協助他打掃,陪他聊天。當她準備離開時,老人緊緊握著她的手,用顫抖的聲音說:「謝謝妳,孩子。妳的到來,比任何藥都管用。」

        這份感動,堅定了她回歸部落、服務族人的決心。此後,無論是擔任獅子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還是參與原民會與衛福部合作的師資培訓計畫,成為原住民文化敏感度及能力長照課程的專責講師,她都將這份關懷與傳承的使命,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服務、傳承與未來的交織

照片

        婉茹的生命,就像一張複雜而美麗的織錦,由不同的絲線交織而成。她既是工廠的秘書助理,也是弱勢家庭的社工;既是專業的護理師,也是文化傳承的講師。而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身份,在她身上卻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婉茹,那份客戶資料我放在妳桌上,晚上妳幫我整理一下,我明天要用。」父親的聲音透過電話傳來,一如既往地充滿了對她的信任。

「好的,爸爸。我這裡馬上處理,您放心。」她掛了電話,動作熟練地打開電腦,開始整理資料。這份秘書助理的工作,她從2009年開始,已持續了十餘年。它不僅是她的本職工作,更是她與家族、與這家工廠之間的情感紐帶。

照片

        然而,當她結束工廠的工作,穿梭在屏東市的街頭,她的身份又變成了世界展望會的SP社工員,服務著一個個需要幫助的家庭。她用她所學的社會工作知識,幫助案主面對困境,用她那份與生俱來的同理心,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在屏東縣政府擔任約聘社工時,她接觸到精神疾患的個案,並運用她在精神護理之家的經驗,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協助。

        婉茹的人生,是一趟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旅程。她從不滿足於現狀,即使已經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依然選擇繼續進修,攻讀碩士學位。對她而言,學歷不僅僅是一張紙,更是拓寬視野、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務他人的工具。她也將父親那句「看著這些東西能幫上別人的忙,就不累了」的話,內化為自己的信仰。

        「我不是只想做一件事情,而是想做所有能幫助別人的事情。」她曾在與朋友的閒聊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

「但是,妳這麼忙,都不覺得累嗎?」朋友問道。

        婉茹笑了,那笑容一如南國的陽光般燦爛。「累是會累啊。但當我看到一個案主露出久違的笑容,或者一個長輩說『有妳真好』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是爸爸看到客戶滿意地使用他做的廚具一樣。所有的疲憊,都會一掃而空。」

照片

        如今,高婉茹依然走在服務的道路上,她的腳步踏實而堅定。她承載著父親對信仰的虔誠、母親對生命的熱情,以及祖父母對文化的堅持。她用她的生命,詮釋著「有故事的人」的真諦:故事不在於經歷多少大起大落,而在於如何將每一個小小的片段,都編織成一幅充滿愛與希望的畫卷。她不僅是Vuneng Taljimaraw,更是城市與部落、傳統與現代、鋼鐵與溫柔之間,那座最美麗的橋樑,傳送溫馨的槓桿!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你可能也會喜歡

一塊黑布 一個世界

LTZW
3,607 0 76

匠心獨運 手工木作父子檔

LTZW
3,517 0 51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