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宅頂樓變菜園 「阿嬤灶腳」煮出都市暖味

2025/08/19 12:43
1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李伯翰、黎彥頎/臺北市內湖區報導】在台北內湖的一處高樓社宅頂樓,幾盆小小的種植箱裡,青蔥、九層塔和香草隨風搖曳。這裡沒有廣闊的田野,也聽不見蟲鳴蛙叫,甚至四周盡是高樓大廈與車水馬龍,但當雙手觸摸泥土、葉片散發出淡淡香氣時,那份熟悉的鄉村氣息仍悄然浮現。

除了頂樓的小小菜園外,在行善社宅內也飄出了來自灶腳的香味,從這裡誕生的每一道菜、每一次的共食,也成了社區居民的情感連結,並延伸感染了整個內湖、深坑、汐止、南港,甚至是更遠的居民都慕名而來。

曾在花蓮生活長達七年的杜瑋霖,希望能夠將農村的生活步調帶回台北。以「食農」為媒介,讓都市人透過種植與烹飪,重新體會食物的價值,也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交流。「阿嬤灶腳的廚房」便在這樣的理念下誕生,希望在都市的一角,為人們找回一份宛如阿嬤端出熱湯時的溫暖。

↑阿嬤灶腳的廚房活動與參與人員。照片提供/行善社宅青創團隊

雖然杜瑋霖自小在台北內湖長大,但家裡一直都是租房,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在大學從財務金融系畢業後,杜瑋霖決定離開台北,到花蓮體驗農耕,那裡緩慢的生活步調與純樸的人情味,與都市裡匆促的節奏形成強烈對比。

台北市與新北市,近年來興建許多社會住宅,提供北漂的年輕人一個負擔得起、又能安心居住的地方。但這些社會住宅並不是人人都能入住,需要經過各個條件的篩選與抽籤。於是台北市政府又推出「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社宅青創計畫)。回到都市後,杜瑋霖看到這項配合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計畫,可以透過規劃促進社區居民團結的長期活動,以換取社會住宅的保障名額。

杜瑋霖藉此認識並召集現在行善青創團隊的成員們,發起「阿嬤灶腳的廚房」活動。除了獲得社宅的名額外,杜瑋霖更希望透過這項長期的社區營造活動,將鄉村的慢活精神、與真誠互助帶回台北的一方小天地,讓北漂的青年們真正擁有一個家。

阿嬤灶腳計劃的開始:綠屋頂的設立與挑戰

2022年阿嬤灶腳的廚房計畫初期,杜瑋霖與行善青創團隊的規劃是在社宅的頂樓種幾株蔬果與香草,把農業產業鏈的核心搬進都市。讓居民可以透過種植、觀察與加工,全程體驗「食物的誕生」,並稱之為「綠屋頂計畫」。然而,夢想及規劃再美好,也得先面對現實:台北市的田園城市計畫。雖然鼓勵在有限的都市空間中找尋可以綠化的閒置空間、建築屋頂、校園空間與任何有趣的社區角落,種植「可食性」植物,但卻對綠植認領範圍有嚴格限制。

屋頂面積並不大,每個植栽盆最多只能提供 30 平方公分的種植空間,要大規模耕種並不容易。為了合乎田園城市計畫的土地認領規範,綠屋頂計畫的執行只能以個人名義少量種植。行善青創的成員們在初期不斷嘗試不同蔬果的種植條件與成長週期,如:大蔥、茄子、白菜等不同的作物。為了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並配合田園城市計畫的規範,行善青創團隊設計了簡單易管理的種植箱。

這些種植箱是一種可移動的容器式菜圃,比起固定的區塊,更適合在狹小的屋頂使用,可以配合作物的需求移動種植的區域。此外,種植箱使用不污染土壤的的環保材質,並且能夠回收。這項設計讓沒有農耕經驗的人也能輕鬆上手。隨著這些植物逐漸成長,越來越多住戶們開始加入,並時刻關心它們的生長情況,甚至主動詢問如何照顧、何時能採收。這樣的參與過程,讓住戶開始意識到種植並不只是生產食物的過程,更是一種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共食記憶:在灶腳重拾家的連結

經過青年創業計畫的過程演變,融合每位行善青創成員的想法與專業,一步步形塑出「阿嬤灶腳的廚房」。例如:杜瑋霖運用他的農業專長,團隊成員何明暄則設計了結合種植箱的屋頂菜園。阿嬤灶腳的廚房便是在這個基礎上推進的第二階段,杜瑋霖更希望透過料理,促進住戶之間更多的交流與互動。團隊成員們鼓勵住戶們使用屋頂上種植的蔬菜,一起動手烹飪並分享食物。阿嬤灶腳的廚房的核心概念,是讓人們回到最原始的「共食」文化,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透過料理,建立更深層的社區連結。

之所以命名為「阿嬤灶腳的廚房」,杜瑋霖分享了一段遺憾的往事。求學階段時,他的祖母突然離世,留下了來不及告別的疼惜,也使他倍感思念阿嬤曾在廚房為家人煮飯、準備佳餚的歲月。這份回憶,在他成年後依舊鮮明,一個端出熱湯、一聲「吃飽沒」都能牽動許多思緒。杜瑋霖觀察到,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深受「阿嬤」的影響:長輩遞上的一碗飯、炒好的一盆青菜,都讓人感到踏實和安心。也有人特別喜歡在廚房看著阿嬤忙碌的身影,那是一種回家的感覺。於是,他把這份情感灌注到計畫裡,希望無論參與者背景為何,都能從「阿嬤」的溫暖裡找到共鳴。

↑綠屋頂的植栽採用省水技術澆灌。照片提供/行善社宅青創團隊

↑行善社宅綠屋頂現況與種植箱的使用。照片提供/行善社宅青創團隊

↑行善社宅邀請共耕食代一同參與合作阿嬤灶腳的滋味活動,展現杜瑋霖希望跨出社區的想法。照片提供/行善社宅青創團隊

↑杜瑋霖(左)與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林翠玲主任(右)一同擔任阿嬤灶腳的滋味活動主持人。照片提供/行善社宅青創團隊

↑行善青創的成員們邀請並教導社宅居民一同參與綠屋頂活動,希望讓居民更清楚食材的來源。照片提供/行善社宅青創團隊

手打漢堡肉 從溫暖的小故事開始的情感連結

杜瑋霖也說,每個參與過「阿嬤灶腳的廚房」的人,都可以帶走一段獨特的回憶。曾有位住戶,有個就讀國小的女兒參加了手打漢堡肉活動。後來在學校作業中,老師要她畫出「一年來最難忘的經歷」,她毫不猶豫地畫下自己在廚房裡搖晃鐵鏟、翻動漢堡肉餅的模樣。杜瑋霖還開玩笑的說,雖然看不懂在畫的是漢堡肉排,但還是覺得十分暖心。母親原先猜想她會畫出家裡的日常,但沒想到孩子最有印象的,竟是那次與眾人一起嘗試料理的體驗。

這段小故事成了杜瑋霖推動食農教育、阿嬤灶腳活動的最大助力,人際互動與親手動手作的參與感,往往比吃到一份現成的餐點更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即便推廣預算有限,僅能靠口耳相傳與社區媒體曝光,但那份「一傳一、再傳一」的熱度,卻讓「阿嬤灶腳的廚房」愈來愈熱鬧,也讓那些原本對社宅缺乏歸屬感的居民,漸漸融入這個新的社群。

社宅共榮、長照合作以及給其他青創團隊的話

此外,杜瑋霖還帶領阿嬤灶腳團隊關注鄰近的長照中心。在未來的計畫中,他們希望能把長照中心二樓的大片空地打造成香氛花園,讓重症與行動不便的住民能透過植物的香氣感受自然。更計畫邀請營養師、在地夥伴一起合作,讓中草藥或花草茶的種植與加工,成為新一波教育與推廣重點。杜瑋霖相信,只要一步步的投入社區營造,原先只是一塊塊孤立的「空地」,終有一天會成為凝聚社區能量的「共融園地」。

杜瑋霖提醒其他新成立的青創團隊,在加入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的計劃前,務必先想清楚「自己真心想解決什麼」,而不是「為了做而做」,這樣會不斷地偏離社宅青創的精神。這份初心就像種子,只有真正願意呵護它、理解它,這些種子才有可能在長期耕耘中成長茁壯。往後的計畫中,他們也會與內湖白石湖社區或更多在地組織合作,透過「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結合各個團體的特色與經歷,讓小範圍的農耕與廚房活動透過多樣化的活動吸引更多居民,甚至影響更廣的區域。例如:近期與白石湖社區、海洋科技大學以及多個社團合作的碧山巖淨山活動,希望可以擴展到整個內湖的社區營造。只要熱情不滅,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每個人心中溫暖的家。

採訪側記

本次的採訪因為成員們各自白天仍需工作的關係,只能挑在晚間採訪,主理人之一的杜瑋霖雖然遠從桃園趕回來受訪,但眼神裡仍透露出對青創計劃的熱愛,絲毫看不出疲憊,而經過的居民看到成員們時,也都熱情的與他們打招呼,這些是在台北社區長大的我們從來沒看過的活力。這次訪完之後,也才真正的讓我們理解青創計劃究竟在做些什麼,原來青創計劃並不只是政府推動的活動,而是每個社區居民生活經驗的綜合體。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社區加入這些計劃,而我們也被他們的熱情感染,答應參與下一次的社區淨山活動,期待行善青創未來的發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