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農民賣不完、上班族吃不起—便宜便當離你遙遠

2025/08/05 12:52
2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清晨四點,小農的農田早已亮起燈光。低著頭,彎著腰,小心翼翼地摘下昨夜熟透的青菜。這些菜,不知道今天能不能賣得出去,但還是得裝箱、搬上小貨車,趕在太陽升起前,去市場搶個能擺攤的位子。

同一天,每天早八晚五甚至要加班的上班族,打開外送 App 看著便當價格皺起眉頭:「這樣一餐要200元,而且青菜只有一點點…(嘆氣」打消點餐念頭,改從包包拿出前一晚剩飯加熱充飢。「雖然薪水漲,但物價也漲,這樣的日子快撐不下去了。」

這兩種台灣人的生活,看似毫無交集,卻藏著一條無形的斷裂線——「食物與人」的距離,從未如此遙遠。

全台每天有上千位小農、小牧民、小漁夫,凌晨三四點就出門備貨,但因為缺乏穩定銷售管道,只能湊熱鬧地擺攤叫賣。若遇到人潮少、生意差,那些無法久存的新鮮食材,只能倒掉。這不僅是金錢的損失,更是一場資源的浪費。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便當危機」也正在上演。連鎖便當店受限於食材批發成本與租金壓力,選擇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對雙薪家庭、上班族、學生族群來說,「每日一餐」竟成了經濟壓力來源。

而這背後的斷裂點,是台灣農產體系長期仰賴中盤商與市場機制的舊模式——農民無法與消費者直接接軌;消費者無法買到便宜、新鮮、多樣的在地食材。

若今天,農會不再只是農民的後盾,而能真正站上檯面——集結各地小農、小牧、小漁,統一收購每日新鮮食材,分類冷藏,並透過社區廚房或合作餐廳,直接將便當、熟食販售給消費者,會是什麼樣的畫面?

也許你上下班經過的便利商店,就能取到一份「農會直送便當」;也許社區巷口的農會站點,每週三固定販售「當季菜肉組合包」;也許,一份80元的便當,不僅吃得安心,也支持了某個在山腳下努力耕作的農家。

「買不起」與「賣不掉」從來不是資源的問題,而是系統設計的錯位

農民辛苦種出來的東西,在中盤商手中流轉幾次,價差高到消費者望而卻步;而消費者願意買單的價格,卻難以讓農民有尊嚴地生活。

今年(114)8月,政府推行禁止免費一次性餐具、鼓勵外帶自備餐盒、食安標章普及等政策之際,是不是也該思考——餐桌上的那道菜,從哪裡來?為什麼這麼貴?

這不只是農民的困境,也不只是消費者的煩惱,更是一個社會該如何自我修補的問題。

這篇不是空談理想。有人,已經在嘗試。這篇文章的作者林佳鵬,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關心社會的民間提案人,正透過公共政策平台,集結全台有心人,推動一個讓「生產與飲食重新對接」的計畫。

如果你也是每天在煩惱晚餐吃什麼的人、也是心疼阿公阿嬤種的菜爛在田裡的人、也是想為孩子多省幾塊錢卻無從下手的父母——或許,這正是你我該一起關心的事。

照片

我想改變農民以及消費者的平衡,你呢?-歡迎來點擊覆議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