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八點的溫熱便當
清晨八點,林口東南社區的空氣還帶著一絲夜晚殘留的涼意。街道上少有人聲,唯獨——「俱樂部」的廚房內,早已熱氣蒸騰。這裡不是餐廳,也不是市場,而是一群志工默默為社區長者準備三餐的基地。
鍋碗瓢盆交響著聲響,與其中穿插的國語、閩南語笑語和輕快的步伐,為一週的每個工作日,拉開序幕。
志工們繫起圍裙,分工協作——有人洗菜,有人切料,有人掌控大鍋前的火候。所有的餐點,從來不是隨便一炒、一燉了事;而是一道道考慮了營養、口感與長者喜好的成果。
這麼浩大的工程,想來一定困難重重,然而負責週四與週五的主廚大姐卻自信地告訴我們:「我的字典裡沒有『困難』二字,有問題,我們就去克服!」大姐微笑地侃侃而談,儼然是社區最溫暖的堡壘。「因為長者本來就胃口不好,牙齒也不行,我會盡量讓他們吃得下、吃得開心。」她邊說,邊把紅蘿蔔細心切小——她說不是要入口即化,而是「像記憶裡的家常菜,咬起來剛剛好」。
九點半,第一輪便當開始裝盒。每一格都有顏色搭配:青菜、主食、豆製品和一樣湯料,分量不多不少。她們知道,有些老人家吃不了太多,有些則會把便當留到晚上再吃。
十點,便當上路。騎著機車的志工像移動的小太陽,他們熟門熟路地在巷弄間穿梭,不必靠GPS,也不用叩門,只需在門口輕輕放下餐盒,便有人在窗後微笑點頭。
日復一日,這一切看似平凡,卻早已成了多年如一日的日常。而每一道菜背後,是志工們對食材選擇的慎重,中午過後,他們會在廚房開小會,決定隔天的菜色,以及要訂購採買的份量。
林口東南社區的志工便當,讓銀髮族覺得不孤單,就像家人還在身邊。不只是食物,它是記憶,是陪伴,是活著的慰藉。
週五的下午,志工們收起鍋鏟與碗盤,洗淨雙手,也許回到家繼續自己的生活。但到了下週一清晨八點,他們又會準時出現在廚房,因為他們知道,有人正在等著那一口溫熱的關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