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原地打轉:立委 議員 鄉長與民代聯合勘災 中央與地方正視原鄉治水困境
災後復建不能再原地打轉:立委、議員、鄉長與民代聯合勘災,籲請中央與地方正視原鄉治水困境
{屏東/來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今(1)日適逢台灣原住民族日,然而對屏東來義鄉的族人而言,卻是在豪雨成災、家園受創的焦慮中度過。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身為對溫室氣體排放歷史責任最少的族群,原住民卻往往首當其衝,成為氣候災害最大的承擔者。面對連年重演的風災水患,立委伍麗華、縣議員越秋女、來義鄉民代表李文華以及來義鄉長莊景星等人,在勘災過程中深刻體認到,原鄉的災後重建工作,不能再僅止於「補一塊、撐一時」的治標措施,而是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檢討與改進。
搶災物資刻不容緩,長期治理方案才是解方
連日豪雨導致屏東原鄉多處道路中斷,形成孤島,急需外界馳援。立委伍麗華與團隊成員積極投入勘災與救援協調工作,除了緊急協助調度奶粉、尿布、醫療用品等物資,透過空投方式送往受困部落,確保孩童與族人的安全無虞,她同時也嚴正指出,雖然豪雨帶來的災情已漸漸能夠預判,但在風平浪靜時,更重要的是必須搶時間,耐心傾聽並尊重在地的聲音,做出更適切的國土規劃與因應措施。她強調,這不只是屏東來義鄉的問題,而是目前高屏、南投等各個原鄉共同面臨的困境。
來義鄉長莊景星率領公所團隊,這幾天來奔波於鄉內各處零星災情,協助處理搶險工作,守護第一線族人的安全,其辛勞獲得立委與議員的肯定與感謝。然而,在勘災現場,面對殘破的家園與族人憂心的神情,莊景星鄉長內心百感交集。他感嘆,每逢豪雨及颱風汛期,來義鄉總是災情頻傳,而災後的復原工程卻總是「補一塊、撐一時」,讓族人活在永無止境的驚恐循環中,搶修、沖毀、再搶修,年年如此,災情不斷重演。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模式,不僅讓族人感到強烈的不安,也積壓了太多的憤怒與失望。
瓦魯斯溪 來社溪 力力溪匯流處災情嚴重,治水不能只丟石頭
本次豪雨,來義鄉多處發生土石崩落與土石流,其中又以瓦魯斯溪、來社溪與白鷺大橋附近的溪流災情最為嚴峻。大量溪水與土石匯入林邊溪,造成溪流轉彎處嚴重沖刷,直接威脅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縣議員越秋女服務團隊的積極協助下,縣府與來義鄉公所等相關單位一同前往現場會勘。縣府表示,災後復建工程已完成發包,將待水位下降後立即施作「丟丁壩」,以穩定溪勢、減少沖刷。然而,立委伍麗華與鄉長莊景星、民代李文華皆嚴正指出,這並非第一次發生,而是長年未解的老問題。每次災後搶修都無法「一次到位」,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長期治理方案」遲遲未見蹤影。
來義鄉民代表李文華在會勘現場,道出了鄉親們的心聲。他表示,鄉親們強烈不滿這種年年重演的災情劇本,他們要的並不多,只是希望在雨季來臨時,能夠睡得安穩,不必擔心暴雨會沖走家園。他沉痛地呼籲,請縣府正視地方實況,族人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到位的根本改善,而不是年年重演、治標不治本的災後搶修。
族人要的是安全與希望,不是年年上演的「災後熱鬧」
李文華在勘災後,心情沉重地表示,今晚輾轉難眠,一方面深怕豪大雨擴大災害,另一方面腦中反覆思考著勘災現場的種種問題,不斷浮現的是會勘現場的景象與族人憂心的神情。他強調,面對這類長年累積的治水問題,不能只滿足於「丟塊石頭」或單一工程的臨時應急。真正的治水,需要有決心,更要有長期的規劃與執行力。
四位地方民代聯合呼籲,希望中央與地方政府能夠攜手合作,徹底檢討原鄉的治水與國土規劃問題,尊重部落的聲音,落實長期治理方案,讓原住民族人能夠擺脫風災水患的驚恐循環。他們一致認為,災後重建不應再原地打轉,必須從根本解決問題,才能讓族人獲得真正的安全與希望。他們也向所有參與搶災、救援的單位與人員致敬,感謝他們的辛勞付出,並堅定地表示,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就不會孤單,一起為原鄉的未來加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