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林國治美術館講座/陳美靜教授引領「塔山」如畫:嘉義地區畫家與攝影家眼中的塔山藝術風景

2025/07/26 22:22
7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嘉義縣藝文報導/記者林慧茹

照片

(「塔山」如畫:嘉義地區畫家與攝影家眼中的山脈風景特邀陳美靜教授主講。記者林慧茹攝)

嘉義縣新港鄉林國治美術館於114.7.26下午兩點到四點特邀研究美術史的陳美靜教授(註一)主講--「塔山」如畫:嘉義地區畫家與攝影家眼中的山脈風景現場坐無虛席~新港著名攝影師林英敏,甘耀嘉導演,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 李慧美小姐,藝術家群:葉茂雄,黃守正,蒲浩志,莊玉明,戴明德,江振川,蔡瑞妙,劉婷瑟,黃霞兒,吳東杰,臉書社群「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版主黃源明老師……等藝術家群聚共赴這場超級精彩的美好盛會,透過畫作賞析不但更加了解塔山,更加深與林國治美術館的深情連結。

照片

(林國治美術館林虹昱館長分享父親林國治老師畫塔山的點滴。記者林慧茹攝)

您知道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嗎?

而,「塔山」是座落於阿里山山脈中的最高峰,鄒族人的聖山。

日治時期,阿里山是登山和觀光活動的重要據點。因此,「塔山」逐漸成為畫家和攝影家關注的對象,進入他們的圖紙和相紙中,展現出風景如畫般的氣質。

在本次講座中,陳美靜教授以時間、空間的橫縱軸線引領大家共同透過日治時期以至戰後,多位臺籍和日籍,以及渡海畫家和攝影家的視角--常久常春、杉崗上苑、陳澄波、方慶綿、林玉山、郭雪湖、翁崑德、呂基正、傅狷夫、林國治和葉茂雄等人,在「塔山」主題的風景中,探索「塔山」風景的各式形貌,藉此認識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如何成為繪畫與攝影的創作對象,進而反映不同時代的風景意義與文化價值。

陳美靜教授於現場並邀現場參與的藝術家們畫五分鐘以線條描繪自己心目中的塔山,激盪出創作的火花。還有以問答式的對談與訪問,邀請大家思考,漸進式,深度探索,會後並討論分享,短短120分使得大家收穫滿滿。

照片

(杉岡上苑1943畫作(阿里山)描繪女學生登山健體。記者林慧茹攝)

日治時期,阿里山曾是登山活動的熱門地點,亦是各級學校舉辦登山教育的重要據點,不僅是鍛鍊國民體魄的自然環境,也是學術踏查的重要場域。塔山座落於阿里山地區,是鄒族人的聖山。

在此期間,以塔山為繪畫主題的畫家包括:居住於嘉義的日籍畫家常久常春、嘉義在地的臺籍畫家陳澄波,以及日籍畫家杉崗上苑。

戰後,臺灣畫家如林玉山、郭雪湖、翁崑德與呂基正等人,延續塔山嶙峋奇石的景觀為創作主題;另有渡海畫家傅狷夫,則以獨特的「塔山皴」技法探索具在地性的新創作語彙。

此外,嘉義地區畫家如林國治與葉茂雄等人,亦長期以在地視角關注塔山風貌,在不同創作階段持續描繪塔山與時俱進的風景樣態與文化意涵。

除了繪畫創作,攝影亦為記錄風景的重要媒介。自1927年起於嘉義創設「新高攝影社(新高寫真館)」的攝影師方慶綿,憑藉豐富的登山與攝影經驗,使用自製攝影器材拍攝並記錄阿里山、玉山等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照片

(陳美靜教授主講,塔山風景介紹。記者林慧茹攝)

本次講座將聚焦上述以「塔山」為主題創作的畫家與攝影家及其作品,分析藝術家眼中塔山的形貌樣態,並探討此一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如何成為繪畫與攝影的創作主題,進而反映~~~

不同時代的風景意義與文化價值。

照片

(〈塔山晨景〉是畫家林國治一生研究畫塔山的經典之作,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阿里山區早晨的陽光、空氣和溫度,還有塔山的沉靜莊嚴之美。記者林慧茹翻攝)

上圖這幅作品是1999年921大地震後,林國治老師上阿里山看見大塔山下方出現大崩蹋後,心中無限感傷,在愛山不捨的情懷下完成的作品。

林國治老師在早期1961年代完成〈塔山全景速寫圖〉後,便一直在構思如何畫心中的聖山「塔山」全景,前後歷經40幾年不斷地研究和創作,終於在2002年完成了〈塔山晨景〉畫作,作品除了畫出塔山的宏偉壯麗,更讓人感受到一份靜默、莊嚴、神聖之美,這幅作品更成為林國治畫阿里山(塔山)系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陳美靜教授侃侃而談賞析~上圖這幅作品取景於阿里山早晨的沼平車站前眺望塔山,整體氣氛的掌握與構圖佈局可說是充滿巧思,畫面晨光照耀在山壁上,穿梭在山林間,營造出層次分明的空間感,層層堆疊的筆觸,把山壁和山林的肌理描繪得非常精彩;山的稜線、高高低低的檜木林、山林的向光面和背光面,呈現出音樂般的律動與節奏感;色調運用藍綠色,搭配暖色調,畫出了阿里山早晨的清新空氣、陽光和溫度的感覺;這幅〈塔山晨景〉以兩張50號作品雙拼而成,是林國治的塔山系列集大成之作,把塔山靜默、莊嚴、神聖之美表現無遺,可說是台灣山岳繪畫的典範之作,更是林國治的藝術生命投射象徵。

林國治老師對於畫家鄉嘉義阿里山區的塔山情有獨鍾,他用一生的時間研究畫塔山,不斷上阿里山速寫採稿及進行寫生創作,走遍阿里山區,搜盡塔山不同視角與四季晨昏的景色,將一生研究畫塔山的發現、心得和領悟,用自己的繪畫語彙詮釋塔山,獨創出自己的塔山構圖風格。

照片

(臺陽美術協會莊玉明秘書長分享與林國治老師討論塔山繪畫點滴。記者林慧茹攝)

一樣研究美術史的臺陽美術協會秘書長莊玉明老師(林國治學生)說明林國治老師的一生研究塔山,畫塔山,被定義為‘’阿里山畫家‘’無誤。

林國治老師女兒林虹昱館長分享~即使父親住院仍舊無法忘情繪畫塔山,躺於病榻上半夢半醒之間,揮舞著拿隱形畫筆的手,在空氣中的想像畫布中描繪塔山脈絡與寬廣無邊的天際線!爸爸啊~您怎麼這麼愛塔山呢?即使在病中……。

照片

(前.林英敏攝影師與葉茂雄老師,後.臉書社群「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版主黃源明

與陳美靜教授。記者林慧茹攝)

這次一個特別的分享是臉書社群「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版主黃源明老師以其在阿里山38年的經驗分享,如果喜歡阿里山就應該多去了解與親近。因為例如這次風災丹娜絲的重創,許多美景已經被嚴重毀壞無法復原。或者美麗的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像是樹木長大覆蓋,也是會改變地貌風景的。

透過講座與分享也讓人更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與會者及藝術家們感謝林國治美術館策劃這麼知性與感性的講座,正值暑假期間,林國治美術館竭誠歡迎廣大的民眾朋友們蒞臨新港鄉,一起感知藝術文化為生活帶來的美好與感動!

**

後記/

照片

感謝活動策劃人:林國治美術館鍾寓建執行長資料提供。

(註一)

陳美靜--目前擔任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在地美學、藝術寫作、藝術調查與田野筆記,以及臺灣當代藝術與地方知識生產專題等課程。其研究專長為視覺文化、現當代藝術、風景畫論、臺灣藝術史。目前以戰後臺灣美術史中外省藝術家對現代藝術的影響為研究方向,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梳理戰後多元族群共構的臺灣美術發展史。並且,同時以戰後臺灣風景畫家的特定主題風景畫為對象,持續進行臺灣美術史研究深化與再詮釋的研究工作。

記者林慧茹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