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 TaiTung・聚—下午茶之約|場次八《解憂祭,在從生命下班前先從生活下班》講座落幕
【臺東報導】
以太麻里經驗為鏡,讓設計不只是設計,成為我們回望生活的起點,也成為試圖離開憂愁的路徑。
由臺東縣政府青年發展中心主辦、轉駅創研試驗所策劃的「黏 TaiTung・聚—下午茶之約」系列講座,於2025年7月24日迎來第八場次。本次以《解憂祭,在從生命下班前先從生活下班》為題,邀請解憂祭共同創辦人楊文廣、范雅婷、王芷涵,分享其策畫「太麻里解憂祭」的經驗與背後的策展思維,帶領青年透過設計視角反思日常、梳理生活節奏。

▲ 活動大合照(齊聚於「臺東縣政府青年發展中心」)。
講者亦分享了解憂祭的獨特場域選擇:不只是將人「邀請來」,而是「帶著人」走進太麻里。團隊刻意選擇訊號薄弱、交通不便的場域辦理活動,讓參與者真正抽離日常訊息流,實踐一種真實的「生活下班」。儘管交通成為挑戰,但正因如此,「到達」本身也便成為體驗的一部分。
這樣的策展邏輯也呼應了國際間許多音樂祭的場域策略:即使難以抵達,若活動具有意義,人們仍願意不遠千里而來。臺東各地擁有其代表性音樂祭,而南迴,也值得擁有自己的節奏與主張。

▲洄洄山林團隊(楊文廣、范雅婷、王芷涵共同創辦人)。
解憂祭的實踐中,也提出了對「下班音樂祭」的想像——不是以歡樂與衝撞為主調,而是提供一個純粹休息的空間與時刻。從進場的那一刻起,每個環節都可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讓身體與情緒緩慢著陸。這樣的活動形式回應了當代青年對於「休息」的真實渴望,也為地方活動策展提供一種更溫柔卻深刻的可能。
除了策展思維,「體感設計」與「儀式感」更在整體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解憂祭每一屆主題皆不同,團隊會依據當年度的情緒焦點與地方議題,重新設計進場流程與動線體驗。舉例而言,設計團隊打造「下班打卡機」作為參與儀式的起點,結合木作長廊、音樂與身體動作,讓每一位參與者透過穿越、慢行等具象行動,身體力行「我正在離開工作」。這不只是場地設計,而是一場讓人感知時間與自我的過程。

▲活動現場參與者專注聆聽「解憂季」的實踐經驗。
「其實解憂祭是在幫需要的人爭取時間。」——不是為了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為了在意識到需要幫助的那一刻,有一處可以前往、有一群人可以同行。它不是療癒的終點,而是一段緩衝的路,是在過勞與倦怠之間,幫生活暫時找一張Pàng-Līng放冗 充氣躺椅。
參與對象涵蓋返鄉青年、地方實踐者與關注設計與生活節奏的青年社群。講座也呼應了解憂祭原初發想——從一句「不想提案了好想下班」出發,照見當代青年面對生活壓力時的幽默與真實。
本講座亦為臺東青年發展中心空間活化計畫之一環,延續「讓交流自然發生」的初衷,透過一次午後的相聚,重新審視設計的定義,也重新發現日常的重量。

▲活動過程交流氛圍熱絡。
臺東縣政府未來將持續以「下午茶之約」為載體,聚焦青年在職涯、生活與地方參與上的真誠提問,期待讓這片空間,成為臺東青年交換觀點、累積力量的所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