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風口明隧道不是金鐘罩 行其內似不宜久留?


玉山風口明隧道不是金鐘罩 行其內似不宜久留?
※ 危險感知,乃指行山者面臨到危險區域及危險發生之情境時,能快速反應並採取至當避險作為,例如針對通過落石區之狀況,以正常速度通行、不逗留、不喧嘩、隊員間距拉長。唯有透過提升自身之危險感知能力,當身臨其境或身陷險境時,正確而有效的反應,就決定了你的安危? ※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掌控行山時的狀況,但要如何反應是你自己可以作主的。爬山有很多要怕的,怕落石、怕墜崖、怕迷踪、怕失聯、怕高症、怕猝死等等,而這麼多的怕,能防嗎?有些能、有些不能,有些更是防不勝防?儘管如此,入山還是要盡量地防一防,把可能發生傷害的機率降低一些?防,有個人要做的部分,也有公部門要處理的部分。個人部分,就是要把自己的面山能力強化起來,裝備精進起來,行山的精神武裝起來;公部門要處理的像是,各種避險及指示措施如避難山屋、路標指示牌、便橋、危險地形的繩索鐵鍊、落石區的防護罩(明隧道)等。
凡是爬過玉山的山友大都走過玉山主峰前風口一帶的防護落石鐵柵欄,對此柵欄之印象應該極其深刻,尤其在冬天一大早攻頂玉山主峰看日出,為了山友方便看日出,排雲山莊的早餐供應時間是凌晨2點到3點,絕大部分之登山客都會在這時間用餐,因大部分都是要趕著上玉山主峰頂去看日出,若時間沒抓準,太早到風口,如果風太大、氣溫又過低,山頭上是待不了多久的,一般都會選擇在風口鐵柵欄裡避避風頭,等時間差不多了再上去主峰頂。故會有一段時間眾多登山客同時「窩」在鐵柵欄裡,這不是個好的決定,畢竟這鐵柵欄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作用而已,若落石太大,該鐵柵欄是撐不住的,一大票山友窩在一起「等待」是有風險的,因為柵欄區本就是落石區,有一定的風險潛藏,似非久留之地?
據悉,原玉山風口這道長長鐵柵欄在今年3月15日被上方大量落石碎岩擊中而坍塌,支架也傾倒了,山友通過該處有安全上之疑慮。經評估,玉管處在盡可能不封山情況下,所採取的「優勢」作為是:
1.儘速派由保育巡查員分階段優先整理出可行走的安全路基,並強力宣導此期間攀登應戴安全頭盔及通過時須嚴密注意落石。
2.積極著手辦理對外招商,委請專業設計廠商經多次派員上山實地進行勘查、丈量、設計、備料,並迅速於6月18日開始執行直升機飛航吊掛作業及密集施工架設。
終於在7月1日完工,以嶄新堅固的材料重新完成風口這處鐵柵欄工程。新完成的落石防護罩,與其說它是鐵柵欄倒不如說它是玉山風口「明隧道」!在高海拔且有落石疑慮的情況下施工,用最短的時間、最合理的施工方式及最符合高海拔現況的材料,順利完成這項工程,確實不容易,值得大大讚許!而登山鐵則,山上人工設施不能盡依,在大自然裡對任何的人工設施都只能當「輔助」性質來使用,借力使力,是一種依賴警惕也是一種行山智慧 ,順自然而應人,懂得發現自身所處環境的特點和限制,再採取適當措施不但能事半功倍且能提高安全係數。因此,百岳老查還是要提醒攀登玉山主峰的山友,注意攻頂前的這一大段路程,包括風口明隧道在內,都隱含著環境的潛在危險或不確定性,這些路段不宜逗留,尤其在地震及強颱之後幾天,還是不宜貿然上山。畢竟,禍福無門,半是天作、半是人召;時運若不濟,禍殃且隨行,行山豈能不防乎?
~ 百岳老查 2025.07.21.
附 記:
「你的生死安危,從來不全是你的生死安危 。」登山之安全工作無可取代,在使用人工設施時應評估該設施的安全性,這也就是許多山友不使用前人所留下的架繩,而唯有自己架設的繩索使用起來才覺安心。玉山風口這個明隧道只是讓路過山友「圖一時之便與安全」,它不是百分百的安全,這是山友們要知道的事。本照片引自2025.07.02.自由時報(玉管處提供),是玉山風口嶄新鐵柵欄完工, 繼續守護山友安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