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登山是日常 多學多接觸 馬步出功夫 電台專訪播出第一集之補充資料

2025/07/08 04:22
4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登山是日常 多學多接觸 馬步出功夫 電台專訪播出第一集之補充資料

 

※ 山林風月行山情,江山走來心澄明,從前未有。喚起上山攀登夢,欣羨風霜山老手,要整頓筋骨強如舊。日行夜宿攻百岳,是英雄奔山界。且看今日山徑,登山客如織。 ※

 

既然山上一分鐘山下十年功,為何不直接在山上練功呢?刀在石上磨,人在山上練。戰場在哪,操練就在哪!這說法,是耶?非耶?畢竟,山上峰頂崖邊都有其危險存焉?若直接將登山菜鳥放在危險場域來訓練,恐怕有弄巧成拙之險?因此練習登山還是從山下開始,一步一腳印且逐步攀升,這就是「馬步出功夫 」的指謂。

昔,山上數十年;今,受電台二女訪談,談笑間滿意、滿溢山事都到心頭。偶然之機,應允接受電台登山節目專訪,滿懷分享之情赴約,默契後,相談甚歡,主持人問的真切,來賓答得明確,唱搭之間,渲染登山氛圍,漸入攀登百岳主題,增強行山的可行性、動感性與親和性,使談話節目得到盡情的抒發。透過唱和,愉悅中盡是山情與山心的交織和激盪,能鮮活的突出百岳去來的話題驚豔,臨場感既自然又愉悅,每能暢所欲談!只是「紙短情長」,雖錄了2集(每集各45分鐘),惟可談、能談之山林情懷與百岳精彩之遺珠尚多,不得不戛然而止!是的,談山說百岳就如同寓言之一般,其價值不在文長短、也不在講多或講少,而在於內容的真確性與啟發性。 第一集訪談影音已播出,為使概念更清晰、具體與完整,百岳老查特別做些補充,供山友們參考。

我從小生長在台南的一個鄰近台灣海峽窮鄉僻壤的小農漁村,當時鄉下生活普遍都很清苦,大人們除了辛勤工作之外幾乎沒有休閒活動,至於山或者登山更是沒有的概念,只知道山很危險,所以幾乎沒有鄉下人把登山當成一種休閒活動?也許有零星的鄉下學子到大城市去念書才有可能接觸到所謂登山的相關訊息,也才有可能打開對山或向山去追尋的契機?百岳老查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早在民國66、67年便有機會接觸到山,開始關心山事也逐漸攀登高山,迄今對山、對登山仍有一份濃濃的眷念。

因為很注意有關山的訊息,爬百岳自然在我心中萌芽生根,在適當機緣下就一拍即合,而且沒完沒了,一走再走,或跟團或獨攀,光走過的百岳山頭就有好幾百山頭次,我常開玩笑地說,「登山是一條沒完沒了的路?」可見山的魅力有多大?誰知一接觸就愛上了,餘波盪漾到如今。至於那些還在山門外徘徊、猶豫的朋友們,歡迎你大膽的跨步進山門,因為這一步極可能是鐫刻在你內心深處的相遇,在你休閒人生中最是難忘,畢竟初見山,驚艷了時光,撫慰了心靈,這種日子會持續發酵著,而且相依相畏的日子會很長,會有更多的浪漫情懷!

有人問我,為什麼以「百岳老查」為筆名?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山、因為百岳登山。在文壇裡,很多人都會用筆名來發表其作品,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文化。一般取筆名,除了可逃避真實姓名所引來的困擾之外,對所取用的筆名有一些期許或期待:一則期望自己朝著筆名這個願景或理想去奮進,這個就會凸出個人的特質或企圖;二則有些人有好幾個筆名,或是以利不同刊物上之方便,或是因時代情況或環境之改變而有所調整。其實,筆名所涵蓋的範圍或內容很多元、很豐富甚至很無厘頭,從角色、從期望、從願景、從戲謔、從胡鬧等角度出發,筆名真的很五花八門、很莫名所以、很個人化的心理反應,但都反映了筆名的主人的文化及心理。文人有筆名正如藝人有藝名之一般,這是一個很有趣兼複雜的話題。百岳老查在縱橫山林及舞文弄墨之時,也趨炎的取了這筆名,在山頭上遊走也在文字裡晃盪?我之所以用「百岳老查」為筆名,正因為先前在學時,同學們都叫我「老查」,後又接觸台灣的山林之後,便一頭栽進去,當然是在工作之餘的一頭栽進去,百岳縱走路線山頭一走再走,一看再看,不管什麼季節,無論什麼天候下的百岳都嚐過,心得多了,所謂境界上的感悟便油然而生。正因為就像修行人的悟道之一般,登山這種悟的感覺很奇妙、很難以言詮、很不可思議,總希望能夠用文字來表達闡述出來和山友們分享。就這樣把百岳這兩字加在原來的暱稱上,就成了「百岳老查」。這一路走來也一路寫來,一千多篇的山旅感悟、紀遊篇章就在網路平台上和山友們分享,希望對山友登山之觀念、心態及安全上之調整有所幫助!

至於談到我的山林書寫和山林文學,我認為凡是山友之寫山文,像風光之明媚、看林木之青翠,嘆山勢之奇偉,走過這實景,心有所感,下筆如蓮花燦開,日積月累陶冶這山心,發而為言且言之有物,鋪陳而成山林篇章,這就是所說的登山文學是也!行在筆先,山浮紙面。也許有人會問:「登山,有文學嗎?」只要你把登山或跟山有關的事情直敘或抒情「寫出來」就是登山文學?的確,自古以來,所謂的文學就是在一種作者「自以為是」的方式「塗鴉」而成?

  誰知我胸中,也能納百山?倒是自從與山、與登山接觸之後,「領略山遠雲淡之氣象,蓄養天高地闊之胸懷」,自此而後,人心與山心糾結得厲害,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因為登山充滿情感、藝術、禪趣、智慧、靈性與人性,所以是一種很個人化的主觀發抒?閱讀山林就是閱讀文學,而閱讀山林也是在閱讀登山者自己。沉澱登山所得,透過這種登山學、登山文學、登山美學、登山哲學,來了解你自己、來了解這片山林之林林總總!以我的經驗來說,登山當然有很多可以寫的,甚至可以寫到山高水長?登山文學是一種揮汗文學、一種苦行文學、一種發現自我文學、一種人與大自然交融文學,也許也帶有點娛樂文學?其間傳達著山林生活的種種面貌,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啟發登山客深刻去思考、去反省、去突破、去提升!你有幸腳踏實地的接觸到山林這攀登「文學」,它將在你人生經歷上產生一場璀璨的火花;一旦你熟悉了山林文學這部經典,你將會發現這是生命裡的一場驚喜之旅?因此,這行山的浩瀚篇章裡永遠都有著源源的活水與感動!愛山的你,在享受揮汗之餘時,不妨將山林裡的風景給彩繪出來,透過行山者的筆,投入行山所特有的真摯情感,一字一句真真切切的寫下,和讀者一同迴響山嵐那揮汗的動感與感動,這又是另類登山的精彩!

至於談到會師,在岳界會師是一大盛事,早期每一稍具規模之山社,皆以能辦成會師活動為能事,其間動用之人力、物力不可小覷,正是考驗各幹部、各會友之能力與向心。在岳界,會師象徵著團結一心的精神。1970年代初興的百岳運動時,順勢將高山會師這活動也帶上了高潮,其中以雪山6路、玉山6路、秀姑巒山5路、南湖多路會師為最典型,而後來的中央山脈縱走南北會師又是另一大突破!惟近些年來,高山會師已少有聽聞,只是在郊山能辦得起來已很了不起了,至於岳界每年由各縣市輪流主辦的大拜拜式會師,已日漸流於形式?或僅止於推銷主辦縣市之文化特產與觀光特色,或淺山走走或市集間shopping,實在有點可惜,也弄錯了方向與重點!

這次有關百岳的專訪是百岳老查登山以來所僅有的一次。因為平日生活較為規律,不想有太多變化或壓力,故類此「額外」的活動會盡量減少,甚至沒有。如果這次的談話能給山友們一些參考或啟發,則不失作此節目之意義及目的。

        ~  百岳老查 2025.07.08.

 

附 記:

1.爬山、寫山、說山,表面說是「分進合擊」,實質卻是「殊途同歸」!用腳爬山、用心看山、用手寫山、用嘴說山,從形式到內涵 ,由動態到靜處;爬山,走在當下,走得愉快,走出精彩歲月,也走出不平凡的人生。這是登山數十年的心得,如今和盤托出,自娛娛人,不也快哉!本照片是百岳老查多次北三段之旅中的一次,在往萬里池途中所拍攝。

2.寶島聯播網「來爬山」播出網址,歡迎網友們收聽,並給予指教:

Y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K6Uxzemk4......

FB: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moutaineering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