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男子多年使用K毒 四度送醫後進入戒癮中心重建
2025年上半年,34歲的阿昇經歷了四次急診搶救。
和前三次一樣,原因都是因為毒品使用過量造成的身體失控。他被發現時全身抽搐、意識模糊,由家人緊急送醫。醫護人員問他用了什麼,他模糊地回答:「拉K…還有…一些其他的。」
這一切不是第一次發生。
過去五年,他長期使用K他命、毒咖啡與精神科藥物,成癮情形逐漸加劇。
但這一次,有些事情開始不一樣了。

開始使用的那一年,他說只是「壓力太大」
阿昇回憶,第一次碰毒,是在一次情緒非常低落的夜晚。他不想說明太多細節,只簡單地提到:「那時候工作壓力真的很大,有人說這東西可以讓人比較放鬆,我就用了。」
一開始只是偶爾使用,之後變成經常使用,再到後來,變成「非用不可」。
毒品產生的放鬆、抽離感,讓他暫時遠離現實。但同時,它也在蠶食他的身體機能。他的膀胱開始出現問題,一天得上廁所數十次,且每次都伴隨脹痛與灼熱感。
「後來尿都尿不太出來,十幾分鐘就想上廁所,有時真的痛到受不了就吃止痛藥撐。」
這樣的症狀不是罕見,而是K他命成癮者常見的泌尿系統損傷徵兆。然而,當時的他無力處理,也沒有尋求協助。他的日常越來越混亂,生活逐漸圍繞在「如何取得下一劑」與「如何撐過疼痛」之間。
四次急診:身體的崩潰,把他拉回現實
在使用進入第四年時,阿昇的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異常。因長期混用多種物質,神經對藥效變得遲鈍。他開始加大劑量,「藥效還沒感覺到就會一直補,補到開始抽筋、抽搐、昏過去。」
這樣的情況半年內發生了四次。每一次都靠家人發現得早才撿回一命。
他說,最讓他記得清楚的不是病房的燈光,也不是醫護的詢問,而是他母親的眼神:「她說,這樣下去,你會不會哪天就回不來了。」
走進戒毒機構的決定,不是被逼,而是想改變
在一次急診返家後,母親提出帶他離開原本的生活環境,前往花蓮的那可拿戒毒機構接受幫助。他沒有抗拒。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勸他戒毒,但這一次,他點了頭。
「我沒有覺得自己真的做得到,但我知道,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就一定會更糟。」
他開始接受一系列的戒癮課程,包括戒斷、身體淨化排毒、營養補充。其中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過程,是烤箱淨化。
每天,他會在補充營養素後進入烤箱進行排汗,藉由排出體內殘留物質,逐步清理身體。
「剛開始只是很熱,後來發現頭腦清楚一點,視線也不那麼混了,睡覺也比較穩。」
他知道,毒癮不是靠排汗就能解決,但至少,這是他第一次感覺「有什麼壞東西真的在離開我」。

母親沒有責備,只是陪著他找出路
阿昇說,即便母親知道他吸毒,但從來沒罵過他。她也不是那種一直在旁邊唸的人。
「她有時候不講話,但我知道她一直在幫我找方法。」
他停了一下,又補了一句:「我不是不想戒,是不知道要怎麼戒。」
他不是突然哪天開竅,才決定戒。這念頭早就有,只是沒動力,也沒方向。
送急診送到第四次,身體撐不住了,母親就說,不如到戒毒中心試試看。
他沒有說自己會怎樣,也沒保證什麼。
「現在過的日子,比以前輕鬆一點。」他說。
不是因為藥,而是因為他開始學會怎麼生活。
毒癮並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它牽動的是家庭的張力、社會的理解、系統的支持。
阿昇的戒癮旅程,仍在進行中。他還在花蓮參與課程,每天練習建立規律、修復身體,也重新學著和情緒相處。
他說自己沒把話說太滿,只是「有在努力」,那就夠了。
這段路不會很快,也不會輕鬆,但只要願意走、願意聽進專業的協助,人生就有機會長出新的樣子。
改變,不一定要從「成功」開始,而是從願意嘗試、願意繼續的那一刻開始。
那可拿新生活教育中心是一間位於花蓮的民間戒癮機構,提供非藥物式的戒毒輔導,包括體能鍛鍊、烤箱淨化與溝通技術、生活技能課程以長期住宿形式進行,強調學員自律與穩定生活作息,並由輔導人員協助進行生活重建。對於希望自主戒癮的個案,這裡提供了一個可以中斷有毒物質使用循環、重新穩定下來的起點。
📞 若您有相關需求或想進一步了解課程,可洽詢:
那可拿新生活教育中心 03-8671369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