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海與綻放百合 平溪紫東轉型生態旅遊
【記者李伯翰、黎彥頎/新北市平溪區報導】說到平溪,多數人想到的都會是天燈,火燒寮的景色早已深植民眾心中。但平溪的特色就只有天燈嗎?紫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俊青選擇透過復育艷紅鹿子百合、螢火蟲,以及食農教育幫助家鄉走出新道路。
經過五年的努力,如今的紫東社區除了透過螢火蟲發展生態旅遊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艷紅鹿子百合製造循環經濟模式。在地深耕多年的農民陳文廣也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除了天燈外,平溪也有一種選擇與自然共存的經濟模式。
擁有材料相關背景的潘俊青,碩士畢業後原本在台北市從事補教與材料相關產業。五年前因為家庭因素,選擇搬回紫東社區的舊家。他發現,與平溪區其他老街不同,平時幾乎不會有遊客願意下來在天燈區以外的紫東社區,也因此人口外流的現象更為嚴重。潘俊青不願看到熟悉的社區不斷沒落,決定推廣社區所做的動植物復育,做出天燈以外的觀光模式。
「要成為唯一一個不靠天燈發展的社區,讓民眾知道平溪不只是有火燒寮。」
紫東社區發展協會在潘俊青接手前,其實已運營十餘年,但礙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推廣方式,導致民眾在幾年前仍不知道在平溪有紫東社區這塊地方,也不知道有一群人為了動植物的復育不斷努力著。
潘俊青自從搬回家鄉後,發現小時候曾到處都是的螢火蟲,在幾十年間已經消失到近乎絕跡;家鄉特色,曾被稱為「峭壁的精靈」的艷紅鹿子百合也早不復見。如今的人們不知道紫東有什麼特色,年輕人也不願意留在既沒有特色,又沒有經濟來源的紫東社區,因此決定與農業局合作,努力尋找方法復育小時候的記憶。
大自然的天燈:螢火蟲盛宴
紫東社區位於平溪區的邊郊地帶,雖然仍在天燈區的範圍,但長期以來的光芒都被平溪老街、十分老街掩蓋,因此平時除了在地居民外,幾乎不會有遊客來到這裡。潘俊青說,這些條件雖然不利於經濟發展,但卻為紫東帶來了不一樣的先天條件——最原始的自然環境。24.3平方公里的社區,常住人口只有約120人。沒有科技的干擾與人煙稀少,這對於生態保育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條件了。
潘俊青分享了復育的兩個步驟,第一步是保護、第二步是繁殖。潘俊青說,選擇復育螢火蟲是因為希望可以讓小時候的螢火蟲海記憶重現,並能夠與生態旅遊做出結合。而螢火蟲從幼蟲變為成蟲的過程是最脆弱的,也因此每年二月,螢火蟲的幼蟲會恰好進入完全成蟲的過程,這段期間完全不能除草,以避免破壞它們的棲息環境,也就是第一步的保護。
到了四月中至五月底,螢火蟲開始繁衍後代,為了讓它們能夠順利找到配偶,社區會在晚上七點到八點關閉所有路燈,讓整個社區剩下螢火蟲的亮光。透過這樣的方式,螢火蟲的復育成效顯著,北部難得一見的螢火蟲海也成為了社區觀光的特色之一。
「峭壁的精靈」—艷紅鹿子百合 紫東復育屢創佳績
除了夏季的螢火蟲之外,紫東社區也積極的復育艷紅鹿子百合。參與復育計畫的農民陳文廣說,這種百合有個特性,那就是從根、球狀莖、甚至到花都能夠煎成湯藥,養身淨肺,是長久以來中醫們愛用的藥材之一。但也正是因為過去數百年間被當作食物與中藥材,加上山羌與山豬的不斷啃食,而一度瀕臨滅絕。
潘俊青說,其實社區從十幾年前就一直有在復育艷紅鹿子百合,但這種植物除了幼苗期不易存活、生長期又長外,整個復育計畫最困難的部分便是如同它的俗稱「峭壁的精靈」,只生長在山壁上。人工採摘種子十分不易,過去的農民們人手不足,使復育的數量一直無法有效提升。直到潘俊青回鄉接任總幹事後,向新北市農業局尋求幫助,經過專家、居民們的努力,復育數量才終於有大幅度的進展。
經歷從野外採種、種植、保護、繁殖到開花結果的過程,目前社區內已成功培育出數萬株艷紅鹿子百合,並廣泛分佈種植於不同區域,讓這種原本將近絕跡、難以見到的植物能夠在當地生根發展。這種復育過程不僅豐富了生態環境,也為紫東社區帶來了生態旅遊的契機,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生態旅遊商業模式建立 盼引進遊客回流
潘俊青表示,社區發展的核心理念是「生活、生產、生態」的平衡。在做社區營造時,如果只依靠政府的補助,是無法走得長遠的。考量到永續發展的需求,社區選擇以生態為基礎,希望將螢火蟲、艷紅鹿子百合等復育的成果透過生態旅遊展示給民眾。
這四年間他們不斷寫企劃書向各級政府機關申請資源,並進行分區的環境整理。透過參與金牌農村競賽多次獲獎使知名度提升。參賽的目的是為了展示社區農業的獨特之處、創新項目與可以永續發展的未來性,並且培訓導覽員,讓遊客參與生態小旅行,進行生態教育的推廣。在經歷這麼多年的努力後,社區現已具備一定的自給自足能力,短期內的目標是致力於提升專業化與規模化。
近幾年,潘俊青規劃了透過生態旅遊、體驗活動等吸引遊客參與的經濟模式。透過接收旅客們的回饋、專家的協助等,逐步建立更能吸引遊客的方法。例如:每個季節提供不同的食材、特殊的菜餚、融入當季特色蜂蜜等,並持續尋求政府方面提供更專業的指導。社區目前也推動水苔球與藍染產業,運用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藍染技術,結合螢火蟲復育帶來的觀光效益,以及在地農產,發展「從土地到餐桌」的永續概念。儘管發展過程中充滿各種困難,例如:復育艷紅鹿子百合的過程中曾因地形險峻,使得百合幼苗採摘不易。但潘俊青回顧過去,認為反正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只要願意投入,農業與生態保育要與現代科技一同發展絕非不可能。
↑平溪紫東社區紅淡蜜於第三屆金牌農村競賽獲金牌獎。照片提供/新北市平溪區紫東社區發展協會
↑平溪紫東社區藍染產業,將配合艷紅鹿子百合、在地食材及紅淡蜜等產物發展生態旅遊。照片提供/新北市平溪區紫東社區發展協會
↑艷紅鹿子百合於春季綻放。照片提供/新北市平溪區紫東社區發展協會
↑位於平溪國小東勢分班內的第一批艷紅鹿子百合已經結出了種子,將會把種子再分發給當地農民,希望可以將艷紅鹿子百合的復育擴展至整個東勢里。照片提供/新北市平溪區紫東社區發展協會
生態復育的成果、意義及未來願景
潘俊青說,他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部分便是在復育艷紅鹿子百合的過程,從最初的種子開始培育,這種植物需要長達兩三年的時間才能開花。當第一朵百合盛開時,成員們都深受感動,因為這代表著數年來從無到有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果。
當地農民們也認為生態經營與一般產業不同,因為大自然的回饋是最豐富且直接的。「你怎麼對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如何回報你。」潘俊青總結這幾年來的成果並說出了這句話。雖然部分生態活動仍需要仰賴天候、地形等條件,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方法,生態便能夠自行恢復並產生良性循環。這種正向回饋也能讓當地農民對生態復育的價值感到有信心,並樂於持續投入心力。
未來,潘俊青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社區的影響力。除了希望社區內的經濟活動能夠持續成長外,更期望透過更多的遊客帶來資金的注入,讓整個平溪的地方產業得以共榮發展,不再僅依賴天燈觀光帶來的收入。他也盼望,遊客在造訪後能留下美好印象,並在不同季節再次回訪,持續感受社區多樣的自然風貌與飲食文化。透過永續經營、生態復育與社群合作,紫東社區正努力打造一個兼具環保、產業與文化價值的地方發展模式,讓這片土地得以在未來持續繁榮茁壯。
採訪側記:
在這次的採訪之前,我們理解到的紫東社區是個獲獎無數,受到農業局表揚的一塊土地,但我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需要花費這麼多的心血及金錢去做這些努力?在採訪之後,看到總幹事潘俊青在形容他們的成果時,眼裡充滿了光,並理解到了理事長與總幹事對大自然的尊重、以及對家鄉的熱愛。當這些努力都有了來自大自然的回饋,那便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回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